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效,其药材性状特征是鉴别真伪、评价质量的重要依据,具体从形状、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方面描述如下,黄芩药材因生长年限、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枯芩”(老根)和“子芩”(幼根或根条),性状存在一定差异。
根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顶端常有残存的茎基或疮状突起的根茎痕,俗称“疙瘩丁”,高0.7-1.5cm,茎痕周围及下端有密集的环状横纹,是黄芩的典型特征之一,主根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网状细皱纹,老根皱纹较粗深;支根断处常有棕褐色或暗棕色的栓皮残留,形成黑褐色的“糊头”,子芩(根条)则相对较细长,表面颜色较浅,黄棕色,皱纹较细。
质地坚实,老根(枯芩)尤其坚硬,体重,不易折断,折断时声音清脆,可见粉尘飞扬;幼根(子芩)质地较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折断面特征是鉴别黄芩质量的关键:枯芩断面深黄色或黄棕色,显放射状纹理,皮部黄棕色,木部黄色,中心部分因导管群萎缩而呈枯朽状、黑褐色或中空,俗称“枯心”;子芩断面黄绿色或黄色,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木部具放射状纹理,无枯心,质地较实,断面在紫外灯下(365nm)显黄白色荧光,因含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
气微,味极苦,嚼之粘牙,若药材断面呈红棕色或变绿,可能是加工时未及时晒干、遇水或储存过久,导致黄芩苷被酶解氧化(黄芩苷→黄芩素→醌类有色物质),称为“变绿芩”,药效降低,质量较次,优质黄芩应条粗壮、质坚实、色黄、断面色黄、味苦、无枯心或枯心小。
为更直观呈现黄芩性状特征,现将主要鉴别要点归纳如下:
项目 | 描述 |
---|---|
药材形状 | 圆锥形,扭曲,常有分枝,顶端有“疙瘩丁”,下端主根明显 |
表面颜色 | 棕黄色或深黄色,老根色深,子芩色浅 |
表面特征 | 不规则纵皱纹、网状细纹,支根断端有“糊头”(残留栓皮) |
质地 | 老根(枯芩)坚硬,幼根(子芩)较脆;折断时声音清脆,粉尘多 |
断面颜色 | 枯芩:深黄/黄棕色,中心枯朽黑褐;子芩:黄绿/黄色,无枯心 |
断面特征 | 显放射状纹理,皮部与木部界限分明(枯芩)或不明显(子芩);紫外灯下显黄白色荧光 |
气味 | 气微,味极苦,嚼之粘牙 |
黄芩的加工方法也影响性状:采收后需晒至半干,撞去外皮(称“条芩”)或不去外皮(称“枯芩”),若趁鲜切片,断面应呈鲜黄色,若晒干不及时,易导致断面变绿,影响质量,同属植物粘毛黄芩、甘肃黄芩等的根在部分地区也作黄芩使用,但性状与正品有别,如粘毛黄芩根较细长,表面灰棕色,断面黄色,需注意鉴别。
相关问答FAQs
Q1:黄芩的“枯芩”和“子芩”如何区分?功效有何侧重?
A:枯芩为生长年限较长的老根,中心多枯朽或中空,质坚硬,断面深黄色,味苦;子芩为幼根或根条,质较脆,断面黄绿色,无枯心,传统认为枯芩善清上焦肺火,泻火力较强;子芩长于清热燥湿,兼能安胎、止血,临床常根据病情选择不同部位入药。
Q2:为什么有些黄芩断面会变绿?是否还能药用?
A:黄芩断面变绿是因为其含有的黄芩苷在遇水、湿热或储存不当时,被酶解为黄芩素,黄芩素易氧化成醌类有色物质(如绿黄芩素),变绿的黄芩有效成分被破坏,药效降低,但若变绿程度较轻,仍可使用;若整体发绿、有霉味或腐烂,则不能药用,需避免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