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泻下通便等功效,临床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热结便秘等症,其药材性状特征明显,是鉴别真伪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来源与产地
虎杖野生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广东等地,多生于山坡灌丛、沟谷溪边、路旁湿地及田埂边,秋季采挖,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干燥,栽培品在部分地区有种植,性状与野生品基本一致,但根形较规则,分支较少。
药材性状描述
虎杖药材多为不规则的段块状或圆柱形,根茎与根常相连,长短不一,长5-30cm,直径0.5-3cm,根据药用部位不同,可分为根茎和根两部分,性状特征各有侧重,但整体特征相似。
(一)根茎性状
根茎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圆柱形,常具分枝,一端可见茎基残留(短茎或芽痕),直径1-3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粗大的横向皮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突起或微凹)及点状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棕黄色或黄褐色,皮部薄,木部宽广,可见明显的放射状纹理(年轮样)及环状年轮线,髓部多呈空洞(因干燥后萎缩)或隔膜状(少数品种有细小髓心)。
(二)根性状
根呈圆柱形,常弯曲或稍扭曲,多有分枝,直径0.5-2.5cm,表面颜色与根茎相似,红棕色或棕褐色,纵皱纹细密,可见细小的横向裂纹及少数须根残基,偶有细小的横向皮孔,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棕褐色,易与木部分离(形成“裂隙状”),木部棕黄色,有放射状纹理,皮部与木部交界处常有黄棕色环纹(形成层明显),髓部空虚或可见细小髓心。
(三)共同性状
无论根茎或根,表面均可见因采收、加工留下的机械损伤痕迹,部分药材可见纵向的浅沟槽;全体有类白色的筋脉点(维管束),放大镜下可见点状或短线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嚼之有砂粒感(因含草酸钙簇晶)。
(四)饮片性状
虎杖饮片多为类圆形厚片或斜切片,直径0.5-3cm,厚0.2-0.4cm,切面皮部棕褐色,木部棕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及多数细小筋脉点(维管束束),有的皮部与木部交界处有黄棕色环纹,边缘不整齐,外皮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
性状特征表
为更直观展示虎杖药材的性状特征,现将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部位 | 形状特征 | 大小 | 表面特征 | 质地 | 断面特征 | 气味 |
---|---|---|---|---|---|---|
根茎 | 结节状或不规则圆柱形 | 长5-20cm,直径1-3cm | 红棕色/棕褐色,纵皱纹粗,皮孔突起,有茎基 | 坚硬 | 皮部薄,木部广,放射状纹理,髓部空洞 | 气微,味苦涩 |
根 | 圆柱形,弯曲,有分枝 | 长10-30cm,直径0.5-2.5cm | 红棕色/棕褐色,纵皱纹细,有须根残基 | 稍软,易折断 | 皮部与木部分离,木部放射状纹理,髓部空虚 | 气微,味苦涩 |
饮片 | 类圆形厚片或斜切片 | 厚0.2-0.4cm | 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切面棕黄色 | 坚硬 | 放射状纹理,细小筋脉点,黄棕色环纹 | 气微,味苦涩 |
相关问答FAQs
Q1:虎杖药材断面为什么会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这种特征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A1:虎杖药材断面(尤其是根茎和木部)的放射状纹理是其木质部次生构造的典型特征,虎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和根的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其中导管和管胞呈放射状排列(从形成层向内、向外延伸),形成“维管射线”,在断面呈现放射状纹理,这种纹理反映了植物根茎和根的生长状态,是木质部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虎杖与同科植物(如何首乌、杠板归等)的关键依据之一——何首乌断面有“云锦花纹”(异型维管束),杠板归断面无放射状纹理,可资区别。
Q2:如何通过性状特征区分虎杖根茎和根?两者在临床使用上有无区别?
A2:区分虎杖根茎和根可从以下四点入手:①形状:根茎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圆柱形,常有茎基残留;根则呈圆柱形,弯曲有分枝,无茎基。②表面特征:根茎皮孔粗大、突起,纵皱纹较深;根皮孔细小,纵皱纹细密,可见须根残基。③质地:根茎质坚硬,难折断;根质稍软,易折断。④断面特征:根茎髓部多空洞或有隔膜;根髓部空虚或细小髓心,皮部与木部易分离(形成裂隙)。
临床使用上,根茎和根均入药,功效一致,但根茎因木质部发达、有效成分(如白藜芦醇、蒽醌类)含量较高,且质坚硬、不易粉碎,多用于提取有效成分或制成饮片;根因纤维性较强,煎煮时有效成分溶出较充分,常用于汤剂,但两者在《中国药典》中未作区分,统称为“虎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