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肿瘤历史悠久,其核心在于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达到控制肿瘤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非局部病变的孤立存在,治疗时需将肿瘤视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辨别患者的证型(如气虚、血瘀、痰凝、湿热、阴虚、阳虚等),制定个体化方案,肺癌患者若见咳嗽、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辨证为阴虚肺热,治疗以滋阴润肺、化痰软坚为主;若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则为脾肾阳虚,需温补脾肾、扶正固本。

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扶正”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包括健脾益气、滋阴养血、温补肾阳等;“祛邪”指抑制或消除肿瘤,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祛湿等,临床需根据肿瘤发展阶段、患者体质强弱调整攻补比例:早期或体质较好者以祛邪为主(如手术、放化疗期间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以减毒增效);晚期或体质虚弱者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以改善乏力、贫血等症状);中期或病情稳定者则攻补兼施,既控制肿瘤生长,又保护正气,化疗患者常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中医以黄芪、当归、枸杞等扶正药物提升血象,配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祛邪药物抑制肿瘤。

调整阴阳,平衡气血,肿瘤的发生常因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如“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内蕴”等病机,治疗需通过调和气血、恢复阴阳平衡来改善内环境,肝癌患者常见胁痛、腹胀、面色晦暗,属气滞血瘀,以柴胡、郁金、丹参等行气活血;乳腺癌患者若见情绪抑郁、乳房胀痛,多属肝气郁结,需疏肝理气,如柴胡、白芍、香附等;而肿瘤患者晚期常伴阴虚内热(低热、口干、五心烦热),则以生地、麦冬、地骨皮等滋阴降火。

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强调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以及季节、地域差异调整治疗方案,如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治疗以扶正为主,慎用攻伐之品;年轻人正气尚足,可适当祛邪;南方气候潮湿,多加祛湿药物(如藿香、佩兰);北方气候干燥,常用滋阴润燥之品(如沙参、玉竹)。

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

“带瘤生存”与“治未病”并重,对于中晚期肿瘤,中医治疗不以“消除肿瘤”为唯一目标,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状态,实现“带瘤生存”,延长生存期,注重“治未病”,既病防变,如通过健脾益气预防肿瘤术后复发,或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抑制癌前病变(如乳腺囊性增生、结肠息肉)进展。

以下为中医治疗肿瘤主要原则的简要归纳:

治疗原则 核心理念 常用方法举例
整体观念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局部与整体统一 肺癌患者:宣肺止咳(局部)+健脾益气(全身)
辨证论治 根据证型个体化治疗 肝癌气滞血瘀:柴胡、郁金、丹参行气活血;脾虚痰湿: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扶正祛邪 增强抗病能力与抑制肿瘤结合 化疗期间:黄芪、当归扶正 +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祛邪
调整阴阳 恢复阴阳平衡,改善内环境 阴虚内热:生地、麦冬、地骨皮滋阴降火;阳虚寒凝:附子、肉桂、干姜温阳散寒
三因制宜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调整方案 老年人:扶正为主,慎用攻伐;南方:加祛湿药物;冬季:温阳补肾
带瘤生存 调节机体状态,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晚期肿瘤:健脾补肾、软坚散结,控制肿瘤进展,改善乏力、疼痛等症状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肿瘤能完全消除肿瘤吗?
A1:中医治疗肿瘤的目标并非单纯“消除肿瘤”,而是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正气、抑制邪气,达到控制肿瘤生长、预防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对于早期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手术+中药调理)可能实现根治;中晚期肿瘤则更侧重于“带瘤生存”,通过中药改善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

Q2:肿瘤患者服用中药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A2:肿瘤患者服用中药期间需注意:①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生冷、油腻及“发物”(如羊肉、海鲜、韭菜等),以免影响药效;②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尤其是放化疗期间的中药调理需与主治医生沟通;③ 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腹泻、皮疹、乏力加重等不适,及时复诊调整方药;④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因“情志内伤”可影响脏腑功能;⑤ 配合适度运动(如太极、八段锦)和规律作息,以助药效发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原发性肝癌中医治疗
« 上一篇 09-09
种子型药材
下一篇 » 09-0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