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型药材是指以植物种子(包括完整种子、种仁、种皮、胚芽等)作为主要药用部位的药材,是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药材在中医理论中应用历史悠久,因其富含油脂、蛋白质、生物碱、黄酮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兼具补益、理气、活血、安神等功效,在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果实类药材(如枸杞子、五味子)不同,种子型药材的药用部位严格限定为种子,而非包裹种子的果皮或果肉,其采收、加工和应用均有独特之处。
种子型药材的特点与分类
种子型药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成分、功效和采收三个方面,从成分看,种子富含营养和活性物质:油脂类(如杏仁油、亚麻籽油)提供能量并具润肠作用;蛋白质和氨基酸(如大豆种子)是机体代谢的基础;生物碱(如罂粟种子,需严格控制使用)、黄酮类(如决明子)和皂苷类(如人参种子,虽人参主要用根,种子亦含皂苷)则赋予其药理活性,从功效看,种子类药材多具“沉降”特性,中医认为“子类药物多主下”,常用于治疗下部疾病(如肾虚腰痛、肠燥便秘)或固涩(如固精缩尿、止泻),部分兼有上行作用(如决明子清肝明目),从采收看,需在果实成熟、种子饱满时采收,此时有效成分积累充足,过早则种子发育不全,过晚则果实易脱落。
按药用部位细分,种子型药材可分为四类:一是完整种子,如菟丝子(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成熟种子)、车前子(车前科植物车前的成熟种子);二是种仁(去除种皮的种子内部),如苦杏仁(蔷薇科植物山杏的成熟种子,去种皮)、酸枣仁(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成熟种子,去种皮);三是种皮,如绿豆衣(豆科植物绿豆的种皮)、冬瓜子(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成熟种子,去种皮);四是胚芽,如麦芽(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发芽干燥品,药用部位为胚芽),按功效则可分为补益类(菟丝子、沙苑子)、理气类(砂仁、白豆蔻)、活血类(桃仁)、止咳类(苦杏仁、紫苏子)、利尿类(车前子、薏苡仁)等。
常见种子型药材及应用
菟丝子
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成熟种子,呈类球形或卵圆形,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味微苦、涩,主要含黄酮类(槲皮素、金丝桃苷)、生物碱、多糖等,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之功,常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遗尿、胎动不安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其黄酮类成分可增强免疫力,多糖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
决明子
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有光泽,味微苦,主要含蒽醌类(大黄酚、大黄素)、黄酮类、多糖等,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肠燥便秘,炒决明子可缓和寒滑之性,增强明目作用,更适用于脾胃虚弱者。
苦杏仁
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等的成熟种子,呈扁心形,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味苦,主要含苦杏仁苷(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具止咳作用)、脂肪油(润肠),炮制需烫去皮(去毒),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肠燥便秘,注意内服需控制剂量,避免氢氰酸中毒。
砂仁
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等的成熟果实(药用部位为种子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棕褐色,有网状纹理,气芳香,味辛微苦,主要含挥发油(樟脑、龙脑)、黄酮类,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等,其挥发油为有效成分,需避免高温久煎。
车前子
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细皱纹,味淡,主要含多糖、黄酮类、桃叶珊瑚苷等,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止咳,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尿少、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炒车前子可增强渗湿止泻作用。
采收加工与质量评价
种子型药材的采收直接影响质量,需在果实成熟期(秋季为主)及时采收,晒干或烘干(温度不超过60℃,避免成分破坏),去除果皮、枝叶等杂质,特殊加工包括:苦杏仁烫去皮(去毒)、车前子筛去杂质、砂仁保持种子团完整,炮制方法有炒制(清炒、麸炒,如炒决明子、炒白芥子)、制霜(如巴豆制霜去毒)等,旨在增效减毒。
质量评价依据《中国药典》,核心指标包括:性状(颗粒饱满度、色泽、气味)、鉴别(显微鉴别种皮细胞特征、理化鉴别成分)、检查(水分≤10%、杂质≤3%、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浸出物(如醇溶性浸出物)和含量测定(如苦杏仁苷≥2.0%、决明子蒽醌≥2.0%、砂仁挥发油≥3.0%),优质种子应无霉变、无虫蛀、有效成分达标。
应用价值与现代研究
传统中医中,种子型药材因“药食同源”特性兼具治疗与保健功能,如枸杞子(果实,非种子,此处需注意区分)虽为果实,但种子亦含油脂,可作辅料;亚麻籽、奇亚籽等作为药食两用种子,富含α-亚麻酸,现代研究证实其可降血脂、调节肠道菌群,种子类药材的活性成分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如决明子蒽醌类用于降血脂,苦杏仁苷用于止咳制剂,体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常见种子型药材一览表
药材名称 | 来源 | 主要成分 | 功效 | 采收时间 |
---|---|---|---|---|
菟丝子 | 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成熟种子 | 黄酮类、生物碱、多糖 | 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 | 秋季 |
决明子 | 豆科植物决明成熟种子 | 蒽醌类、黄酮类、多糖 |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 秋季 |
苦杏仁 | 蔷薇科植物山杏成熟种子(去种皮) | 苦杏仁苷、脂肪油 | 降气止咳、润肠通便 | 夏末秋初 |
砂仁 | 姜科植物阳春砂成熟果实(种子团) | 挥发油、黄酮类 |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 夏秋 |
车前子 | 车前科植物车前成熟种子 | 多糖、黄酮类、桃叶珊瑚苷 | 利尿通淋、清肝明目、祛痰止咳 | 夏秋季 |
FAQs
问:种子型药材和果实类药材如何区分?
答:区分核心在于药用部位是否为种子,种子型药材以种子(完整种子、种仁、种皮等)入药,如菟丝子(种子)、苦杏仁(种仁);果实类药材以果实(含果皮、果肉或整个果实)入药,如枸杞子(果实,含果皮与果肉)、五味子(聚合浆果,含果肉),种子类药材多呈颗粒状,较小;果实类药材形态多样(浆果、核果等),部分虽以“子”命名(如砂仁),实为果实内的种子团,需结合植物学特征和药典定义准确区分。
问:种子型药材在炮制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炮制需围绕“增效减毒”原则,重点关注三点:一是去毒处理,如苦杏仁含苦杏仁苷(水解产氢氰酸有毒),需烫制或炒制破坏酶活性;巴豆有大毒,需去油制霜(压榨去油)降低毒性,二是增强疗效,如决明子清炒后蒽醌类溶出率提高,明目作用增强;白豆蔻麸炒后挥发油含量降低,温中止呕作用缓和,三是保护活性成分,如砂仁含挥发油(香气为有效成分),宜低温干燥或文火炒制,避免高温导致成分挥发;车前子炒制时需控制火力,防止焦化影响利尿效果,操作需规范,如炒制时火力均匀、去皮时避免种仁破损,确保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