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喘是中医喘证的重要类型,以气息短促、呼吸困难、动则加重为主要表现,多因脏腑虚损、气失所主所致,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肺气肿等疾病的缓解期,中医治疗虚喘强调“虚则补之”,通过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结合辨证论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虚喘的病因病机
虚喘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标实以痰浊、气滞为患,肺主气,司呼吸,若久病咳喘、外邪伤肺,致肺气亏虚,则气失所主,呼吸无力;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若先天不足、劳欲过度,致肾气衰惫,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表现为呼多吸少;脾为生痰之源,若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则肺气壅滞,加重喘促,三者常相互影响,如脾虚生痰,久病及肺,肺病及肾,形成肺、脾、肾俱虚的复杂证候,心气阳虚也可致血行瘀滞,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病情。
虚喘的辨证论治
虚喘的辨证需结合症状特点、兼症及舌脉,以明确脏腑亏虚的主次,进而分型论治,以下是常见证型的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案: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 | 常用药物 |
---|---|---|---|---|
肺气虚 | 喘促短气,声低气怯,动则加剧,自汗恶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 | 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 补肺汤 | 人参、黄芪、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熟地黄 |
肾气虚 |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 | 补肾纳气,定喘 | 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 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五味子、磁石 |
脾气虚 | 喘促气短,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弱 | 健脾化痰,益气和中 | 六君子汤 |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 |
肺肾两虚 | 喘促胸闷,动则加重,气不得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自汗畏风,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 | 生脉散合参蛤散加减 | 人参、麦冬、五味子、蛤蚧、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胡桃肉 |
心肾阳虚 | 喘促心悸,不得平卧,唇甲发绀,畏寒肢冷,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苔白滑,脉沉微欲绝 | 温补心肾,化饮平喘 | 真武汤合参附汤加减 | 附子、干姜、白术、茯苓、人参、白芍、生姜、丹参、泽兰 |
中医特色治法
除内服中药外,虚喘还可结合针灸、艾灸、穴位贴敷等外治法,以增强疗效:
- 针灸治疗:选肺俞、膏肓、肾俞、太渊、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补法为主,可配合艾灸温阳补气,肺气虚加膻中,肾气虚加太溪,脾气虚加脾俞,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 艾灸疗法:对虚寒明显者,可艾灸肺俞、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以温补阳气、纳气平喘。
- 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选取肺俞、膏肓、肾俞等穴位,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药物研末调敷,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预防冬季发作。
- 中药熏蒸:用黄芪、党参、补骨脂、淫羊藿等药物煎汤,熏蒸或足浴,通过皮肤吸收补益肺肾,改善喘促症状。
调护与预防
虚喘的康复需重视日常调护,以减少复发:
- 避外邪: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干燥、刺激性气体诱发喘促;流感季节可佩戴口罩,减少感染机会。
- 节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辛辣、油腻及甜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可适当食用山药、百合、核桃、枸杞、百合粥等补益肺肾之品。
- 慎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病情稳定时可进行太极、八段锦等轻度锻炼,增强体质。
- 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刺激,因“悲则气消”,情绪波动可加重喘促。
相关问答FAQs
Q1:虚喘和实喘有什么区别?如何简单区分?
A:虚喘与实喘的核心区别在于“虚实”属性,虚喘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喘促声低气短,动则加剧,伴有自汗、乏力、腰膝酸软等虚症,舌淡苔白,脉虚弱;实喘多见于新病或急性发作,喘息声高气粗,胸胀闷,伴有咳嗽痰多、发热、口渴等实症,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虚喘无力,实喘有力;虚喘怕动,实喘静亦喘”。
Q2:虚喘患者冬季容易加重,中医如何预防?
A:冬季寒冷易诱发虚喘,中医预防以“扶正固本”为主:①提前调理:入冬前1-2个月服用中药(如玉屏风散合肾气丸加减)补益肺肾,增强抗寒能力;②穴位贴敷:三九贴贴敷肺俞、膏肓、肾俞等穴,温阳散寒,预防寒邪侵袭;③饮食调理:食用生姜、羊肉、桂圆等温性食物,避免生冷;④避寒保暖:尤其保护背部、腰部及足部,避免冷风直吹;⑤适度锻炼:选择阳光充足时进行慢走、太极拳等,以身体微热、不喘促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