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湿热是中医常见的病理状态,指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湿热内蕴,以头身困重、发热不扬、腹胀纳呆、舌苔黄腻等为主要表现,可见于脾胃、肝胆、下焦等多个脏腑,临床需根据病位、病性辨证论治,方药选用以清热利湿为主。

湿热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脾胃湿热证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外感湿热蕴结中焦,症见脘腹胀闷、恶心呕吐、口苦黏腻、渴不多饮、身重困倦、大便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代表方为甘露消毒丹,方中滑石、茵陈清利湿热,黄芩、连翘清热解毒,石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湿,共奏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效,适用于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若湿重于热,以胸闷身重、苔白腻为主,可选三仁汤,杏仁宣利肺气,白豆蔻、薏苡仁行气化湿,配伍滑石、竹叶清利湿热,使气畅湿去;若湿热霍乱、呕吐泄泻,则以连朴饮为宜,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除满,石菖蒲化湿开胃,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肝胆湿热证由情志不畅肝郁化热,或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症见胁肋胀痛、口苦目赤、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见阴囊湿疹、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治宜清泻肝胆、利湿解毒,代表方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实火,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养血防燥,柴胡疏肝引经,主治肝胆实火湿热下注之证;若少阳湿热寒热如疟、胸胁胀痛,则用蒿芩清胆汤,青蒿芳香透络,黄芩清泄胆热,半夏、陈皮化痰降逆,碧玉散清热利湿,共奏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效。

下焦湿热证多因湿热下注膀胱或蕴于下焦,症见小便短赤、尿频尿急、涩痛灼热、或带下黄臭、阴部瘙痒、下肢湿疹、足膝红肿、舌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代表方八正散,车前子、瞿麦、萹蓄利尿通淋,滑石、栀子清热泻火,大黄泻热逐邪,灯心草导热下行,主治湿热淋证癃闭不通;若湿热下注筋骨疼痛,则以二妙散(黄柏、苍术)为基础,加牛膝引药下行为三妙散,治足膝红肿疼痛;加薏苡仁为四妙散,增强利湿舒筋之效,适用于下肢痿弱、湿疹痒痛。

湿热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为便于临床应用,现将主要湿热证型代表方归纳如下:

证型 代表方 药物组成(简写) 功效 主治症状
脾胃湿热 甘露消毒丹 滑石、茵陈、黄芩、连翘、石菖蒲、白豆蔻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舌苔黄腻
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柴胡 清泻肝胆、利湿解毒 胁痛口苦、阴肿阴痒、小便淋浊、舌红苔黄
下焦湿热 八正散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大黄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小便涩痛、淋沥不畅、小腹急满、尿色浑赤
下肢湿热 四妙散 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 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下肢痿弱、足膝红肿、筋骨疼痛、足胫湿疹

湿热治疗需注意: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相搏,胶着难解,需分清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湿重者重化湿,热重者重清热,同时顾护脾胃,避免苦寒伤中;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甜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

相关问答FAQs
问:湿热体质的人平时如何调理?
答:湿热体质者需从饮食、起居、情志三方面调理,饮食宜选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薏苡仁、冬瓜、苦瓜、黄瓜等,忌辛辣(辣椒、花椒)、油腻(肥肉、油炸食品)、甜腻(蛋糕、奶茶)及温热性水果(荔枝、龙眼);起居宜规律,避免熬夜,保持大便通畅,因“腑以通为用”,通便有助于排出湿热;情志宜舒畅,避免长期抑郁或暴怒,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有助于肝胆疏泄正常,减少湿热内生,可适当进行运动,如慢跑、快走、瑜伽,通过出汗祛湿,但需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伤气阴。

湿热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问:湿热和热炽有什么区别?
答:湿热与热炽均为热证,但病机、症状不同,湿热是湿热之邪相合,以“湿”与“热”并重为特点,症状兼具湿重(头身困重、胸闷纳呆、苔腻)和热重(发热不扬、口苦尿黄、舌红苔黄),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热炽(实热)以“热”为主,无明显湿邪,症状以高热、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为主,起病急,病程相对较短,治疗上,湿热以清热利湿为主,热炽以清热泻火或凉血解毒为主,需辨证论治,不可混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大全治尿须药有哪些?用法与功效如何?
« 上一篇 08-26
药材股票怎么买
下一篇 » 08-2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