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爪木,又名鸡爪簕、千只眼,是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 Lam.)的干燥根或茎,因其枝干曲折似鸡爪、木质坚硬而得名,是我国南方地区民间常用的传统草药,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坡林缘或灌丛中,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后入药。
鸡爪木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的干燥根或茎 |
性味 | 辛、苦,温 |
归经 | 归肝、脾经 |
功效 |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消肿解毒 |
主治 |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寒疼痛,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
从传统中医理论来看,鸡爪木性味辛温,辛能行散,温可祛寒,其归肝、脾经,既可祛风除湿以通痹,又能活血止痛以化瘀,还能解毒消肿以疗疮,故常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瘀肿、脘腹冷痛等症,民间经验中,取鸡爪木根30g,配伍威灵仙15g、独活10g,煎汤内服,可缓解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若治跌打损伤,则以鲜鸡爪木叶适量,捣烂外敷患处,能活血消肿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为鸡爪木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如飞龙掌血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及有机酸等,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的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黄酮类成分则可通过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伤;体外实验表明,鸡爪木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印证了其“消肿解毒”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鸡爪木常作为复方制剂的组成成分,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配伍桂枝、白芍、牛膝等,以增强祛风通络、养血活血之效;用于胃寒疼痛,则与高良姜、香附、吴茱萸同用,共奏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需注意的是,鸡爪木性温燥,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资源保护方面,由于过度采挖,野生鸡爪木资源逐渐减少,部分地区已开展人工栽培,其栽培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耐瘠薄,宜选择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种植,春季播种或分株繁殖,生长期间需注意除草施肥,一般3-4年后可采收根或茎,以保证药材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相关问答FAQs
鸡爪木与鸡血藤都可用于活血通络,两者功效有何不同?
答:鸡爪木与鸡血藤均可活血通络,但功效侧重有别,鸡爪木性温燥,长于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尤其是寒湿偏盛者)、跌打损伤瘀肿,兼能解毒疗疮;鸡血藤性偏温,更擅长补血调经、舒筋活络,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关节麻木或僵硬,尤其对血虚兼血瘀所致的肢体活动不利更为适宜,鸡爪木以“祛风止痛”见长,鸡血藤以“补血通络”为优,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辨证选用。
服用鸡爪木期间有哪些饮食禁忌?
答:服用鸡爪木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饮、肥肉、辣椒、花椒等,以免助湿生热或影响药效,因鸡爪木性温,阴虚火旺者(表现为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不宜服用,以免加重阴虚症状;孕妇需禁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服药期间若出现口干、便秘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