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被誉为“中华药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种植基地之一,拥有超过2000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这里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加之黄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为中草药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亳州道地药材如白芍、菊花、牡丹、白芷等,不仅品质优良,更形成了独特的种植技术体系,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种植环境与土壤选择
亳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5℃,年均降水量800-900mm,无霜期210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合多种中草药生长,土壤以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主,其中潮土土层深厚(0.8-1.2米)、有机质含量丰富(1.5%-2.5%)、pH值6.5-7.5(中性至微碱性),是白芍、菊花等药材的理想种植土壤;砂姜黑土质地黏重,需通过增施有机肥、深翻(25-30cm)改良后,适合种植牡丹、桔梗等深根系药材,选地时需避免重茬,前茬以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为宜,忌与同科作物(如白芍忌重茬,易导致根腐病)连作。
道地药材品种与繁殖技术
亳州道地药材品种繁多,繁殖方式因药而异,主要分为有性繁殖(种子)和无性繁殖(分株、扦插、根茎),具体如下:
药材名称 | 繁殖方式 | 技术要点 |
---|---|---|
白芍 | 无性繁殖(分株) | 8-9月选取3年生子株,芽头饱满、无病虫害,按行距50cm、株距30cm栽种,亩用种苗3000-3500株,栽后覆土3-5cm。 |
菊花 | 扦插繁殖 | 6-7月取半木质化枝条,剪成10-15cm小段(保留2-3片叶),插入沙土中,深度为1/3,保持湿润,15-20天生根。 |
牡丹 | 种子/分株繁殖 | 种子繁殖:8-9月采种,湿沙层积催芽(4-5℃),次年春播;分株繁殖:9月将3-5年生植株分割,每株带2-3个芽头。 |
白芷 | 有性繁殖(种子) | 9月直播,条播行距25-30cm,沟深2-3cm,亩用种量2-3kg,覆土压实,浇水保湿。 |
田间管理关键技术
整地与施肥
整地需深耕25-30cm,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亩施3000-4000kg),配合复合肥(50kg/亩)和过磷酸钙(30kg/亩),均匀撒施后翻耕入土,追肥分三期:苗期(4-5月)施氮肥(尿素10-15kg/亩),促进幼苗生长;花期(7-8月)施磷钾肥(硫酸钾20kg/亩+过磷酸钙15kg/亩),提高开花坐果率;根茎膨大期(9-10月)追施钾肥(硫酸钾15kg/亩),促进有效物质积累。
水分管理
亳州夏季降水集中(占全年60%),需注意排水防涝,在田间挖“井”字沟,沟深30-40cm,避免积水烂根;春季干旱时,采用沟灌或喷灌,保持土壤湿度60%-70%;菊花等喜湿药材在花期需增加浇水次数,确保花朵饱满。
中耕与除草
苗期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在齐苗后(浅耕3-5cm,避免伤根),第二次在封行前(深度5-8cm),后期人工拔除杂草,对于白芷等密植药材,可采用地膜覆盖(黑色地膜抑草率80%以上),减少人工成本。
搭架与整枝
藤本药材如栝楼、金银花,需搭架栽培:架高1.8-2m,用竹竿或木桩搭“人”字架,引蔓上架;菊花、牡丹等需摘心打顶,苗期摘心1-2次,促进分枝,增加花蕾数量;白芍于花蕾期及时摘除花蕾(留主蕾),减少养分消耗,提高根茎产量。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亳州中草药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措施,化学防治需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药材名称 | 主要病虫害 | 防治措施 |
---|---|---|
白芍 | 锈病、根腐病 | 锈病:发病初期喷25%三唑酮1000倍液,7-10天一次,连续2次;根腐病:轮作+50%多菌灵800倍液灌根。 |
菊花 | 蚜虫、斑枯病 | 蚜虫:释放七星瓢虫(每亩300头)或黄板诱杀;斑枯病: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600倍液。 |
牡丹 | 叶霉病、蛴螬 | 叶霉病:清除病叶,喷50%退菌特800倍液;蛴螬:用辛硫磷颗粒剂(2kg/亩)撒施土中。 |
白芷 | 斑枯病、黄凤蝶 | 斑枯病:喷1:1:100波尔多液;黄凤蝶:幼虫期喷Bt乳剂(500倍液)。 |
采收与加工技术
采收时期直接影响药材品质,需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年限确定:
- 白芍:种植3-4年,9-10月采挖,选晴天,挖取全根,去除根茎、须根,洗净后煮透(煮至无白心),晒干或烘干(60℃以下)。
- 菊花:10-11月花蕾开放60%-70%时采收,分3-4次采完,阴干(避免暴晒,保留花香)或低温烘干(40-50℃)。
- 牡丹(丹皮):种植4-5年,秋季采挖,剥根皮,刮去木部,晒至半干(“堆汗”1-2天,再晒至全干)。
- 白芷:种植1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时采挖,去除残茎,晒干至敲击发声。
加工后的药材需置于阴凉干燥处(相对湿度<70%),包装前检测水分(≤13%),防止霉变、虫蛀。
特色种植模式与标准化发展
亳州积极探索“中药材+”“林下经济”等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如桃园间作白芷(利用遮阴减少日灼)、林下种植三叶青(上层果树、下层药材),形成复合生态系统,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采收,通过物联网监测土壤、气象等参数,实现药材质量全程可追溯,确保亳道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亳州中草药种植中,如何解决连作障碍?
解答:连作障碍可通过以下措施缓解:①轮作:与禾本科(玉米)、豆科(大豆)作物轮作3年以上,打破病原菌生存环境;②土壤改良:每亩施石灰100-150kg(调节pH值)+腐熟羊粪2000kg(改善土壤结构);③生物防治:接种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抑制土传病原菌;④清洁田园: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病源积累。
问题2:新手在亳州种植道地药材,应注意哪些关键点?
解答:新手需重点关注:①品种选择:优先种植白芍、菊花等本地道地药材,避免盲目引种外地品种(气候适应性差);②技术学习:参加亳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或请教当地种植能手(如“亳州药农”合作社);③气候应对:夏季高温时,搭建遮阳网(遮光率50%)防止幼苗灼伤;雨季前挖排水沟,避免积水;④市场调研:通过“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了解价格行情,选择“订单种植”模式(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降低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