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团,现代医学称为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暂时性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风团,时起时消,伴有剧烈瘙痒,属于中医“瘾疹”范畴,中医认为,风团的发病核心在于“风邪”,与人体正气不足、营卫失和密切相关,治疗以“祛风止痒、调和营卫、扶正固本”为基本原则,通过辨证论治内外同调,可有效控制症状并减少复发。
中医对风团的认识
中医理论中,“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具有善行数变(风团时起时消)、游走不定(可泛发全身或迁移)的特性,是风团发作的直接诱因,根据病因不同,风邪常兼夹寒、热、湿之邪,或因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如肠胃湿热、冲任不调)而发病。《诸病源候论》记载:“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明确指出风邪与寒邪相搏是瘾疹的重要病因,临床常见病机包括: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肠胃湿热、气血两虚、冲任不调等,不同证型需采用针对性治法。
中医辨证论治与方药应用
中医治疗风团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质、病程等因素分为不同证型,分别采用疏风散寒、疏风清热、清热利湿、益气养血、调摄冲任等治法,常用方剂如下(具体用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
表证型(急性发作期)
风寒束表证
- 症状:风团色白或粉红,遇冷加重,得温则减,恶风怕冷,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 代表方: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 常用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防风、荆芥、白芷等,其中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黄芪、防益气固表,荆芥、白芷祛风散寒。
风热犯表证
- 症状:风团色红,灼热瘙痒,遇热加重,遇凉稍缓,伴发热、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 代表方:消风散加减。
- 常用药物: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石膏、知母、生地、赤芍等,荆芥、防风、蝉蜕祛风止痒,石膏、知母清热生津,生地、赤芍凉血活血。
里证型(慢性或反复发作期)
肠胃湿热证
- 症状:风团发作与饮食(如辛辣、鱼虾)相关,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 代表方:防风通圣散合平胃散加减。
- 常用药物: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大黄、芒硝、苍术、厚朴、茯苓等,防风、荆芥祛风,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苍术、厚朴燥湿健脾,茯苓利湿。
气血两虚证
- 症状:风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劳累后加重,风团色淡,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 代表方:当归饮子加减。
- 常用药物: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黄芪、何首乌、荆芥、防风、蒺藜等,当归、生地、白芍养血活血,黄芪补气固表,荆芥、防风、蒺藜祛风止痒。
冲任不调证
- 症状:多见于女性,风团发作与月经周期相关(经前加重或月经期间发作),伴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舌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 治法:调摄冲任,养血祛风。
- 代表方: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
- 常用药物: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仙茅、淫羊藿、柴胡、香附等,四物汤养血调经,仙茅、淫羊藿温肾阳、调冲任,柴胡、香附疏肝理气。
以下为各证型核心症状与治法简表:
证型 | 核心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 |
---|---|---|---|
风寒束表证 | 风团色白,遇冷加重,恶风怕冷 | 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
风热犯表证 | 风团色红,灼热瘙痒,遇热加重 | 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 消风散 |
肠胃湿热证 | 饮食诱发,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 | 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 防风通圣散合平胃散 |
气血两虚证 | 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 | 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 |
冲任不调证 | 与月经周期相关,伴月经不调 | 调摄冲任,养血祛风 | 四物汤合二仙汤 |
中医外治法
除内服药物外,中医外治法可直达病所,快速缓解瘙痒症状,常与内治法联合使用:
- 中药外洗:取荆芥、防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各30g,艾叶15g,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2次,适用于各型风团,尤其适用于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
- 针灸疗法:急性期取曲池、血海、风池、膈俞、合谷等穴,用泻法;慢性期取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等穴,用补法,可配合艾灸温阳散寒,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大杼至大肠俞)或腹部穴位(如神阙、气海)走罐或留罐,可祛风散寒、调和气血,适用于风寒束表证、气血两虚证。
- 穴位贴敷:取白芥子、细辛、甘遂等研末,用生姜汁调敷于肺俞、膏肓、肾俞等穴位,可扶正祛邪,适用于慢性反复发作的风团(三伏贴、三九贴效果更佳)。
中医调护与预防
风团的复发与体质、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中医调护强调“扶正固本”,具体包括:
- 饮食有节:忌食辛辣、鱼虾、酒类、牛羊肉等发物,少食生冷、油腻之品,肠胃湿热者需清淡饮食,气血两虚者可适当食用红枣、桂圆、山药等健脾益气之品。
- 起居有常:避免汗出当风、冷热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搔抓以防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 情志调畅: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易致肝气郁结、风邪内动,需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配合疏肝解郁中药(如柴胡、香附、郁金)。
- 适度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可增强正气、调和营卫,减少风邪侵袭机会。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风团一般多久能见效?
A:中医治疗风团的效果因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急性风团(如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若辨证准确,一般服用中药2-3剂后瘙痒可减轻,风团数量减少,1周左右可控制症状;慢性风团(如气血两虚证、冲任不调证)因病程长、体质虚弱,需调理1-3个月才能减少复发,甚至达到临床治愈,建议坚持治疗,同时配合调护措施,以提高疗效。
Q2:风团反复发作,中医如何从“体质”角度调理?
A:风团反复发作多与“正气不足”相关,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等,调理体质需“辨证施补”:气虚质者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四君子汤、玉屏风散,配合黄芪、党参、山药等食疗;阳虚质者以温阳散寒为主,常用肾气丸、右归丸,食用生姜、羊肉、桂圆等温性食物;血瘀质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配合山楂、桃仁、红花等,可结合节气(如三伏贴、三九贴)调理脏腑功能,从根本上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