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蝉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或同属近缘昆虫若虫羽化时脱落的干燥外壳,性甘、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解痉的功效,临床常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等症,由于蝉蜕来源特殊,市场上常出现伪品或混伪品,需通过性状、显微、理化等方法进行鉴别,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来源与采收加工
蝉蜕的基原主要为蝉科昆虫黑蚱蝉的若虫羽化时蜕的壳,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夏、秋季采收,选取羽化后留下的虫壳,除去泥沙及杂质,晒干或阴干,采收时需注意,若虫在羽化前于土中生活,羽化时爬上植物枝干,脱去外壳,故蝉蜕多附着于树枝、树干或地面,需仔细收集,避免破损。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是蝉蜕鉴别的首要方法,需观察其完整度、形状、大小、表面特征、质地及气味等。
- 完整蝉蜕:呈椭圆形,长2.5-4.5cm,宽1-2cm,头部稍宽,复眼突出,两触角丝状,多已脱落,仅留痕迹;中胸背板发达,两侧有“×”形裂口,裂口内可见黑褐色翅脉2对;前胸背板前缘突出,后缘较宽;腹部有8个体节,末端钝圆,每节有足1对,多已脱落,残留足基。
- 表面特征: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半透明,有光泽;背部裂口及腹部环节处可见棕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残留物(肌肉纤维);头部及胸部表面有细密环纹,腹部环节明显,质脆,易碎。
- 破碎品:若破碎,可见碎片呈黄棕色,体壁碎片有网状纹理,或可见螺旋状增厚的气管壁。
- 气味与味:气微,味淡或微咸。
质量要求:以个大、完整、色黄棕、半透明、无泥沙及杂质、内含物少者为佳;小碎片、色深(黑褐色)或带霉变者质次。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主要用于观察蝉蜕粉末的微观特征,需制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以下为粉末主要特征:
- 体壁碎片:黄棕色或棕褐色,表面有网状纹理,网眼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20μm;可见毛基体,呈圆锥形,底部膨大,顶部尖或钝,有时可见刚毛脱后的毛窝。
- 气管碎片:壁呈螺旋状增厚,螺旋丝清晰,黄棕色,螺旋间距约5-10μm,气管直径10-30μm。
- 淀粉粒:单粒,卵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10μm,脐点裂缝状或点状;偶见复粒,由2-3分粒组成。
- 脂肪油滴:无色或淡黄色,散在,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8μm。
- 草酸钙方晶:偶见,直径5-15μm,存在于体壁碎片中。
为更直观展示,现将蝉蜕粉末主要显微特征归纳如下:
显微特征 | 形态描述 |
---|---|
体壁碎片 | 黄棕色/棕褐色,网状纹理,网眼类圆形或不规则(5-20μm),毛基体圆锥形 |
气管碎片 | 螺旋状增厚壁,螺旋丝清晰,间距5-10μm,直径10-30μm |
淀粉粒 | 单粒卵圆形/类圆形(4-10μm),脐点裂缝状/点状;偶见复粒(2-3分粒) |
脂肪油滴 | 无色/淡黄色,圆形/类圆形,直径2-8μm |
草酸钙方晶 | 偶见,直径5-15μm,存在于体壁碎片中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通过化学反应或色谱方法分析蝉蜕的化学成分,辅助真伪判断。
- 化学反应:取蝉蜕粉末1g,加水10ml,煮沸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产生黄棕色沉淀(检查氨基酸或多肽类成分)。
- 薄层色谱(TLC):取蝉蜕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蝉蜕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溶液(7: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紫红色斑点(主要鉴别氨基酸类成分)。
常见伪品鉴别
市场上蝉蜕的伪品多为其他昆虫的蜕壳,如蚕蛾蜕、柞蚕蜕、草蝉蜕等,需通过性状与显微特征加以区分,以下为常见伪品与蝉蜕的区别:
伪品名称 | 来源 | 性状特征 | 与蝉蜕区别点 |
---|---|---|---|
蚕蛾蜕 | 蚕蛾科昆虫家蚕或柞蚕的蛹期蜕壳 | 椭圆形,长3-5cm,宽2-3cm,头部有弯曲的喙,复眼突出,翅膀宽大、覆瓦状排列,表面灰褐色至黑褐色,质硬,断面角质 | 蝉蜕无喙,翅膀狭长,背部“×”形裂口;蚕蛾蜕有喙,翅膀宽大,裂口呈“人”形 |
柞蚕蜕 | 柞蚕科昆虫柞蚕的若虫蜕壳 | 似蝉蜕但较大,长4-6cm,宽2-3cm,表面灰黄色至棕褐色,背部裂口呈“Y”形,翅脉较粗,腹部环节较稀疏 | 蝉蜕背部裂口为“×”形,翅脉细密;柞蚕蜕裂口“Y”形,翅脉粗,体型更大 |
草蝉蜕 | 同翅目蝉科昆虫草蝉的蜕壳 | 体型较小,长1.5-2.5cm,宽0.8-1.5cm,表面黄绿色、半透明,背部裂口不明显,腹部环节细密,质较薄 | 蝉蜕黄棕色,背部“×”形裂口明显;草蝉蜕黄绿色,裂口不明显,体型小 |
蝉蜕的鉴别需结合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特征综合判断,正品蝉蜕具头部触角痕迹、中胸“×”形裂口、背部翅脉细密等典型性状,显微下可见螺旋状气管壁和毛基体,薄层色谱有特征氨基酸斑点,而伪品在形状、裂口、表面颜色及显微结构上均与正品存在差异,需仔细区分,临床使用时,应选用完整、色黄棕、无杂质的蝉蜕,以确保药效。
相关问答FAQs
Q1:蝉蜕和蝉衣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有何区别?
A1:蝉蜕和蝉衣是同一种药材的不同称呼,无本质区别。“蝉蜕”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式药名,指蝉科昆虫若虫羽化时脱落的干燥外壳;“蝉衣”为民间俗称,因其形似衣而得名,来源、性状、功效与蝉蜕完全一致,临床可同等使用。
Q2:如何快速辨别市场上购买的蝉蜕是否掺有杂质或伪品?
A2:可通过“三看”初步辨别:一看完整度,正品蝉蜕多呈完整椭圆形,碎片少;二看颜色,正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半透明有光泽,若颜色深黑(可能是陈货)或黄绿色(可能是草蝉蜕)则可疑;三看裂口,正品背部有清晰的“×”形裂口,裂口内有黑褐色翅脉,伪品(如蚕蛾蜕)裂口多呈“人”形或无裂口,若仍不确定,可送实验室通过显微或薄层色谱进一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