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供需平衡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产业持续发展和民生健康保障,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内健康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进程加速,药材市场需求持续扩容,但同时,供给端受种植模式、气候变化、产业链条等多重因素影响,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当前中医药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入剖析药材供需现状、破解失衡难题,成为行业论坛热议的焦点。
从需求端看,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医药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政策落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提升,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等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据中国中药协会数据,2023年全国中药材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8.2%,消费场景多元化,从治疗向预防、保健延伸,药食同源药材(如枸杞、山药)、养生茶饮、中药化妆品等新兴需求爆发,带动枸杞、金银花、茯苓等药材需求量年增速超10%,从供给端看,“散、乱、小”特征明显,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超7000万亩,涉及2000多个常用品种,但种植主体以散户为主,标准化程度不足,“看价种植”现象普遍,导致部分品种“一年涨、两年平、三年滞”,2021年太子参价格因减种飙升至120元/kg,2023年因扩种又回落至45元/kg,“过山车”式波动严重损害药农和药企利益。
2023年部分大宗药材供需情况简表 | 药材名称 | 年需求量(吨) | 年产量(吨) | 供需缺口(吨) | 价格波动幅度 | |----------|----------------|--------------|----------------|--------------| | 当归 | 120000 | 100000 | +20000 | +30% | | 黄芪 | 150000 | 130000 | +20000 | +15% | | 丹参 | 100000 | 95000 | +5000 | +10% | | 三七 | 80000 | 75000 | +5000 | -20% | | 金银花 | 90000 | 110000 | -20000 | -25% |
供需失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种植端,“靠天吃饭”问题突出,全国60%以上的药材种植基地缺乏灌溉设施,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导致产量波动;道地药材无序引种现象普遍,如甘肃引种云南三七,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影响市场认可度,流通端,中间环节多达5-7层,产地收购商、批发市场、药企、零售商层层加价,药农仅获得终端价格的15%-20%,信息传递滞后导致“药贱伤农、药贵伤民”,政策端,虽然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但覆盖不足30%,部分产区为追求产量滥用农药、化肥,重金属超标问题频发,进一步加剧优质药材供给短缺。
破解供需难题,需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协同机制,生产端,推动“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以亳州、安国等十大药材产区为核心,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推广“定制药园”,如云南白药在文山建立的三七基地,通过订单农业保障原料稳定,流通端,发展“互联网+药材”流通,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线上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价格和库存,减少中间环节,政策端,建立国家药材储备制度,对短缺品种实施临时收储,同时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2023年国家药监局已推动200种药材实现“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科技创新是关键,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育的“中黄1号”黄芪新品种,产量提高20%,有效成分含量提升15%,为优质供给提供技术支撑。
药材供需平衡是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药农、科研机构多方发力,只有夯实生产基础、畅通流通渠道、强化科技赋能,才能实现“优质药材稳供、价格合理波动、产业持续健康”的目标,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中药材时,如何简单判断其质量?
解答:可通过“看、闻、摸、尝”初步鉴别:看外观,道地药材形态规整,如宁夏枸杞色红粒小,枸杞子色暗粒大;闻气味,当归有浓郁香气,黄芪有豆腥味,无霉味异味;摸质地,干货干爽不黏手,含水量应低于13%(如三七断面干燥不粘手);尝味道,苦味药材(如黄连)味极苦,甜味药材(如甘草)甜味浓郁,优先选择有“一品一码”追溯标识的产品,可通过扫码查看产地、检测报告等信息。
问题2:面对药材价格波动,中药企业如何保障供应链稳定?
解答:一是建立“产地直采+战略储备”双模式,与核心产区签订长期购销协议,锁定70%以上原料供应,同时建立3-6个月的原料储备库;二是推动原料多元化,对单一依赖品种(如三七),开发替代药材或人工种植技术,降低单一风险;三是利用期货工具,如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的“当归期货”,通过套期保值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四是加强产业链整合,向上游延伸至种植环节,通过自建基地或参股合作社,提升原料质量和供应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