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瘤是中医学中对颈部肿瘤或肿块的统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等疾病,中医对瘿瘤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结喉旁,或左或右,或俱有,皮色不变,乃瘿也”的记载,后世医家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进一步将其分为“气瘿”“肉瘿”等,强调与情志、饮食、体质相关,中医治疗瘿瘤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从调理脏腑功能、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多方面入手,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势。
瘿瘤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瘿瘤的发生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互结于颈前,具体病因包括:
- 情志不畅:长期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津液输布受阻,凝聚成痰,痰气互结于颈前,发为瘿瘤。
- 饮食失宜: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水土失宜,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与气血搏结,形成肿块。
- 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正气亏虚,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无法及时排出,结聚成瘤。
- 外邪侵袭:如风热、湿热之邪侵犯肺胃,循经上扰,灼津炼液成痰,痰瘀互结而成瘿瘤。
病位在颈前,涉及肝、脾、肾三脏,初期以实证为主(气滞、痰凝),后期可兼见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虚证,形成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瘿瘤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分为不同证型,分别施以相应治法,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肝郁气滞证 | 颈前肿块柔软,随情绪消长,胸闷善太息,咽部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 逍遥散加减 | 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夏枯草、浙贝母、牡蛎、玄参 |
痰凝血瘀证 | 颈前肿块质地较硬,固定不移,胸闷痰多,或见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涩 | 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 海藻玉壶汤加减 | 海藻、昆布、贝母、青皮、陈皮、川芎、当归、半夏、三棱、莪术、赤芍 |
脾虚痰湿证 | 颈前肿块柔软,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细 | 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 香砂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半夏、陈皮、浙贝母、山药、薏苡仁 |
肝火旺盛证 | 颈前肿块增大,伴心烦易怒、口苦、多汗、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 | 清肝泻火,化痰散结 | 龙胆泻肝汤加减 |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当归、生地、夏枯草、浙贝母、连翘、甘草 |
气阴两虚证 | 瘿瘤日久,肿块柔软,伴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 生脉散合消瘰丸加减 | 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生牡蛎、浙贝母、夏枯草、丹参、黄芪、鳖甲 |
肝郁气滞证
多见于瘿瘤早期,情志因素为主要诱因,治以疏肝理气为主,辅以化痰散结,常用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化痰,薄荷助柴胡疏散郁热,再加夏枯草、浙贝母、牡蛎增强软散结之效,若兼见咽部不适,可加桔梗、牛蒡子利咽;若肿块较大,可加穿山甲、王不留行活血通络。
痰凝血瘀证
肿块质地较硬,病程较长,提示痰瘀互结,治以理气活血、化痰消瘿为法,方选海藻玉壶汤,方中海藻、昆布软坚散结,贝母、半夏化痰,青皮、陈皮理气,川芎、当归活血,使气血通畅,痰瘀消散,若瘀血明显,舌质紫暗,可加三棱、莪术破血逐瘀;若痰湿重,苔白腻,可加苍术、厚朴燥湿化痰。
脾虚痰湿证
多见于素体脾虚或久病患者,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治以健脾益气、化痰散结,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二陈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木香、砂仁行气和胃,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加浙贝母、夏枯软散结,若便溏明显,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健脾渗湿;若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炒麦芽消食导滞。
肝火旺盛证
兼见热象,多因肝郁化火所致,治以清肝泻火、化痰散结,方用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肝火,柴胡疏肝,当归、生地养阴,使火清而不伤阴,再加夏枯草、浙贝母、连翘清热散结,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多汗明显,加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止汗。
气阴两虚证
多见于瘿瘤后期或久病体虚者,正气亏虚,痰浊难消,治以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方用生脉散合消瘰丸,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玄参、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加黄芪、鳖甲增强益气滋阴之力,若心悸明显,加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若潮热盗汗,加地骨皮、白薇清虚热。
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针灸等特色疗法在瘿瘤治疗中具有辅助作用,可内服外治相结合,提高疗效。
针灸疗法
- 体针:主穴取天突、水突、合谷、太冲、足三里,肝郁气滞者加膻中、期门;痰凝血瘀者加丰隆、血海;脾虚痰湿者加脾俞、胃俞,操作以平补平泻为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艾灸:适用于脾肾阳虚证,取穴足三里、关元、脾俞、肾俞,采用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以温阳散寒、化痰散结。
中药外敷
将具有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夏枯草、海藻、昆布、三棱、莪术各等份)研末,用醋或蜂蜜调糊,敷于肿块处,纱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4-6小时,适用于肿块质地较硬、病程较长者。
耳穴压豆
取肝、脾、肾、内分泌、神门、皮质下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调护与预防
-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可通过听音乐、练太极、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因“气滞”是瘿瘤的重要病机,情志舒畅有助于肝气条达,减少痰浊生成。
-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海带、紫菜等富含碘食物(但需根据甲状腺功能调整碘摄入,避免过量),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戒烟限酒,脾虚痰湿者宜食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肝火旺盛者宜食梨、芹菜、苦瓜等清热之品。
- 生活起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增强正气,防止痰瘀内生,长期伏案工作者注意颈部活动,避免气血瘀滞。
- 定期复查:瘿瘤患者需定期复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监测肿块变化,必要时配合西医治疗,防止恶变。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瘿瘤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瘿瘤的疗效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病情轻重、证型复杂程度、患者体质及依从性,一般而言,肝郁气滞、脾虚痰湿等证型患者,经过1-3个月规范治疗,肿块可逐渐缩小,胸闷、咽部不适等症状可缓解;痰凝血瘀、气阴两虚等病程较长、证型复杂者,可能需要3-6个月或更长时间,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药,同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以提高疗效。
问:瘿瘤患者日常饮食有哪些禁忌?
答:瘿瘤患者的饮食需根据证型调整,总体原则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加重病情的饮食,具体禁忌包括:①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酒等,以免助热生痰,加重气滞或肝火;②忌肥甘厚味,如肥肉、油炸食品、甜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影响脾胃运化;③碘摄入需谨慎,单纯性甲状腺结节(无甲亢或甲减)可适量食用海带、紫菜,但甲亢患者需忌碘,甲减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碘摄入;④脾虚痰湿者忌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苦瓜、西瓜等,以免损伤脾阳;⑤肝火旺盛者忌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桂圆等,以免助火伤阴,建议患者根据自身体质和医生建议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