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止痒的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疏风止痒是中医治疗因风邪侵袭所致皮肤瘙痒的常用方法,风邪常夹寒、热、湿等邪气,导致腠理闭塞、气血不畅而发痒,中草药通过疏散风邪、调和气血、祛除兼夹邪气,达到缓解瘙痒的目的,以下从不同功效角度介绍常用疏风止痒的中草药,并归纳其核心特点。

疏风止痒的中草药

祛风散寒止痒类草药多性味辛温,适用于风寒束表所致的瘙痒,症见遇冷加重、皮色淡白、遇热减轻等,荆芥是代表性药物,其辛温发散,归肺肝经,既能祛风解表,又能透疹消疮,常用于风寒感冒、风疹瘙痒,煎服常用量为5-10克,外用可煎汤熏洗,防风与荆芥常配伍使用,其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之力较强,且能胜湿止痛,止痒效果显著,对于风寒夹湿的皮肤瘙痒尤为适宜,用量3-10克,白芷辛温,归肺胃经,除祛风散寒外,还能通窍止痛、燥湿止痒,常用于风寒头痛、鼻塞及皮肤瘙痒,外用可研末调敷。

祛风清热止痒类草药性味多辛凉或苦寒,适用于风热或风热夹毒所致的瘙痒,症见皮肤灼热、红肿、遇热加重、口干等,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之力较强,还能清利头目、透疹止痒,常用于风热感冒、风疹瘙痒,煎服宜后下,用量3-6克,其鲜品捣汁外涂可直接缓解局部瘙痒,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还能息风止痉,对于风热瘾疹、小儿夜啼瘙痒效果较好,用量3-6克,可单用或配伍薄荷、防风,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常用于风热咳嗽、咽喉肿痛及皮肤红疹瘙痒,用量6-12克,便溏者慎用。

祛风燥湿止痒类草药多性味苦燥,适用于风湿浸淫或湿热下注所致的瘙痒,症见瘙痒渗液、反复发作、局部潮湿等,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是治疗湿热疮疹、皮肤瘙痒的要药,内服煎汤常用3-10克,外用可煎汤洗浴,脾胃虚寒者忌用,地肤子辛苦寒,归肾膀胱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常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阴囊湿痒、女阴瘙痒及皮肤湿疹,用量9-15克,外用适量,白鲜皮苦寒,归脾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止毒,对于湿热疮疹、皮肤瘙痒、疥癣等有较好疗效,内服煎汤6-12克,外用可煎汤洗。

平肝息风止痒的蒺藜辛苦微温,归肝经,既能平肝疏肝,又能祛风止痒,常用于肝郁风痒、白癜风;活血祛风的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除活血化瘀外,还能凉血消痈、止痒,用于血热瘀滞的皮肤瘙痒。

疏风止痒的中草药

以下是常用疏风止痒中草药的核心信息归纳: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煎服)
荆芥 辛温,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 风寒感冒,风疹瘙痒 5-10克
防风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风寒夹湿皮肤瘙痒 3-10克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风热感冒,风疹瘙痒 3-6克(后下)
蝉蜕 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风热瘾疹,小儿瘙痒 3-6克
苦参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湿热疮疹,皮肤瘙痒 3-10克
地肤子 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湿热下注阴囊、女阴瘙痒 9-15克

配伍应用时,需根据辨证结果灵活组合:风寒痒者常配荆芥、防风;风热痒者配薄荷、蝉蜕;湿热痒者配苦参、地肤子;血虚痒者配当归、生地;顽固瘙痒加全蝎、乌梢蛇以搜风通络,使用时需注意,辛温药不宜久服,防伤阴;苦寒药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可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外用药需观察皮肤反应,避免过敏。

FAQs

  1. 问:疏风止痒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服用,疏风止痒药多性味辛散或苦寒,长期使用易耗伤气阴或损伤脾胃,如荆芥、薄荷辛散伤阴,苦参、地肤子苦寒败胃,一般症状缓解后即停服,或改为调理体质的药物,若瘙痒反复发作,需辨证论治,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依赖。

    疏风止痒的中草药

  2. 问:皮肤瘙痒不同类型如何选择中草药?
    答:需根据中医辨证选择:①风寒型:遇冷加重、皮色淡白,选荆芥、防风、白芷,可配生姜、桂枝;②风热型:皮肤灼热、红肿遇热加重,选薄荷、蝉蜕、牛蒡子,配金银花、连翘;③湿热型:瘙痒渗液、局部潮湿,选苦参、地肤子、白鲜皮,配黄柏、薏苡仁;④血虚风燥型:皮肤干燥、脱屑、夜间加重,选当归、生地、蒺藜,配鸡血藤、何首乌,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误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化血丹图片
« 上一篇 09-11
跌打中草药偏方大全,这些偏方是否安全有效,适合所有人呢?
下一篇 » 09-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