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荨麻疹是中医“瘾疹”范畴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遇冷风、冷水或接触低温环境后,皮肤出现风团、瘙痒,得温则减,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其发病核心在于“阳气不足,寒邪外侵”,病位在肌表,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皮毛,卫外不固则寒邪易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不足则寒湿内生,不能温煦肌肤;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阳亏虚则寒邪深伏,难以驱散,中医治疗寒性荨麻疹以“温阳散寒、调和营卫、固护卫气”为基本原则,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与核心治法
寒性荨麻疹的辨证需结合患者体质、病程长短及伴随症状,临床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
风寒束表证
多见于发病初期,患者常因感受风寒之邪诱发,症见遇冷后皮肤风团色白、瘙痒剧烈,遇热减轻,伴恶风、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代表方剂为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生姜、大枣温中散寒,黄芪、防风益气固表,可加荆芥、防风增强祛风散寒之力,加蝉蜕、僵蚕止痒,若兼有咳嗽、咳痰等肺气不宣症状,可加杏仁、桔梗宣肺化痰。
阳虚寒凝证
多见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症见风团色白、遇冷加重,得温稍缓,伴畏寒肢冷、手足不温、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以“温阳散寒、益气固表”,代表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附子、干姜温补肾阳,麻黄、细辛散寒解表,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可加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阳,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若兼有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肾阳不足症状,可加杜仲、菟丝子、肉桂温补肾阳。
脾肾阳虚证
多见于素体阳虚或老年患者,症见风团反复发作,遇冷即发,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腰膝酸软、五更泄泻,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治以“温补脾肾、散寒化饮”,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合理中丸,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山药、茯苓健脾渗湿,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可加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加砂仁、陈皮理气和胃。
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
除内服中药外,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温通经络、散寒止痒,与内治法协同增效。
中药熏洗与药浴
选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如艾叶、桂枝、细辛、川芎、红花、生姜等,煎汤熏洗或全身药浴,艾叶、生姜温中散寒,桂枝、细辛辛温通阳,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寒邪外散,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水温以38-40℃为宜,避免过烫刺激皮肤。
穴位贴敷
选取温阳散寒、固表止痒的药物(如白芥子、细辛、甘遂、附子等),研末后用姜汁调制成膏状,贴敷于特定穴位,如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一般贴敷4-6小时,局部皮肤微红即可,若出现明显瘙痒、水疱则需取下。
针灸与艾灸
针灸可选取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平补平泻或温针灸,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艾灸是寒性荨麻疹的重要外治法,常用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选取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等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可温阳散寒、扶正固表。
生活调护:巩固疗效的关键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寒性荨麻疹的疗效与生活调护密切相关。
饮食调理
避免生冷寒凉之品(如冰饮、西瓜、苦瓜、螃蟹等),少食辛辣刺激、鱼腥发物(如辣椒、牛羊肉、海鲜等),以免助湿生热或耗伤阳气,宜食温补易消化的食物,如生姜红枣茶、羊肉汤、山药粥、桂圆等,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
保暖避寒
注意全身及局部保暖,尤其是颈部、腰部、腹部等阳气汇聚部位,避免冷风直吹、冷水洗澡,冬季外出需佩戴围巾、手套,减少寒冷刺激。
适度运动
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耗伤阳气,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御寒能力。
情志调畅
情志不畅易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加重寒湿内停,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
寒性荨麻疹常见证型及中药内治方案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加减应用 |
---|---|---|---|---|---|
风寒束表证 | 遇冷风冷水后起风团,色白瘙痒,遇热减轻,伴恶风鼻塞,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防风 | 加荆芥、防风祛风散寒;加蝉蜕、僵蚕止痒;兼咳喘加杏仁、桔梗 |
阳虚寒凝证 | 风团色白遇冷加重,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温阳散寒、益气固表 |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 | 附子、干姜、麻黄、细辛、黄芪、白术 | 加淫羊藿、巴戟天温肾阳;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兼腰膝酸软加杜仲、菟丝子 |
脾肾阳虚证 | 风团反复发作,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腰膝酸软、五更泄泻,舌淡胖有齿痕,脉沉弱 | 温补脾肾、散寒化饮 | 肾气丸合理中丸 | 熟地、山茱萸、附子、肉桂、山药、茯苓、党参、白术 | 加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加砂仁、陈皮理气和胃;兼水肿加茯苓皮、泽泻 |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寒性荨麻疹多久能见效?
A1:中医治疗寒性荨麻疹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患者病程长短、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及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轻症患者(发病时间短、症状较轻)在规范用药和生活调护后,1-2周内瘙痒症状可逐渐减轻,风团发作频率降低;中重症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伴随明显阳虚症状)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需坚持内服中药配合外治法,同时注意生活调护,才能达到稳定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若治疗2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加重趋势,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Q2:治疗寒性荨麻疹期间有哪些饮食禁忌?
A2:寒性荨麻疹治疗期间需严格避免“生冷、寒凉、刺激、发物”四大类食物:①生冷寒凉类:如冰饮、冰淇淋、冷藏水果(西瓜、梨、猕猴桃)、生冷蔬菜(苦瓜、黄瓜、生菜)等,以免耗伤阳气、加重寒邪;②油腻厚味类: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易助湿生热,影响脾胃运化;③辛辣刺激类:如辣椒、花椒、大蒜、酒精等,易生热动风,诱发或加重瘙痒;④发物类:如海鲜(虾、蟹、鱼)、羊肉、韭菜、香菜等,易引动体内伏邪,导致风团反复发作,建议饮食以温补、易消化为原则,可适当食用生姜、红枣、羊肉、山药、桂圆等食材,辅助温阳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