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气中医治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岔气,中医学中多归属于“胸胁内伤”“气滞作痛”范畴,是指因突然用力、持重不当、剧烈运动或情志刺激等导致胸胁部气机运行不畅,经络气血瘀滞,以胸部或胁肋部胀痛、刺痛,甚则牵掣背肩,呼吸、咳嗽或转侧时疼痛加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肝、肺、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以“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为核心,通过辨证论治结合多种外治法,可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岔气中医治疗

岔气的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中,岔气的发生多因“气机逆乱,经络不通”,具体而言,常见病因包括:

  1. 闪挫伤络:突然用力持重、搬移重物或运动时姿势不当,导致胸胁部经络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2. 情志失调:恼怒抑郁,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肺,胸胁气机阻滞;
  3. 外感寒邪:胸胁部受凉,寒凝气滞,血行不畅,经络痹阻;
  4. 劳倦伤气:久病体弱或过度劳累,中气亏虚,推动无力,气机运行迟滞,亦可致胸胁闷痛。
    病机关键在于“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初期以气滞为主,久则入络兼血瘀,病位在胸胁,涉及肝、肺、脾三脏,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岔气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法,内服方药与外治法结合,疗效显著,常见证型如下表所示:

证型 主要症状 舌脉 治法 代表方剂
气滞型 胸胁胀痛,窜走不定,痛无定处,呼吸、咳嗽或转侧时疼痛加剧,常伴嗳气、呃逆,情绪波动时加重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行气解郁,通络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甘草)
血瘀型 胸胁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或有胁下痞块,夜间痛甚,或见面色晦暗,唇甲青紫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桔梗、甘草)
寒凝型 胸胁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常伴畏寒肢冷,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天台乌药散加减(乌药、木香、小茴香、高良姜、槟榔、青皮、川楝子、巴豆)
气虚型 胸胁隐痛,时作时止,劳累后加重,伴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舌淡苔薄白,脉弱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

中医特色外治法

除内服方药外,中医外治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局部渗透,直接调畅气机,缓解疼痛,常与内治法协同增效。

针灸疗法

取穴以局部穴位与远端循经取穴相结合,以“通经络、调气血”为原则。

岔气中医治疗

  • 主穴:膻中(气会之穴,宽胸理气)、内关(通阴维脉,宽胸止痛)、太冲(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期门(肝经募穴,疏肝理气)。
  • 配穴:气滞加支沟(通调三焦气机);血瘀加血海、膈俞(活血化瘀);寒凝加灸关元、命门(温阳散寒);气虚加足三里、气海(益气健脾)。
    操作: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行提插捻转泻法(气滞、血瘀、寒凝)或补法(气虚),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放松局部肌肉,促进气血运行,适用于各型岔气急性期及恢复期。

  •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医者用拇指点按膻中、内关、期门、阿是穴(疼痛最明显处),每穴1-2分钟,以酸胀为度;
    (2)用掌根或大鱼际沿胸胁部由内向外、自上而下推揉3-5分钟,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3)提拿肩井穴,拿捏胸大肌,缓解肌肉紧张;
    (4)若为气滞型,可配合两胁分推法(双手拇指从胸骨中线向两侧分推);血瘀型可加局部按揉法,以消瘀散结。

拔罐疗法

通过负压吸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适用于寒凝型、血瘀型岔气。

  • 操作方法:在疼痛部位或背部膀胱经(如肺俞、肝俞、膈俞)走罐,至皮肤潮红;或于阿是穴、膻中、内关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寒凝型可配合艾灸拔罐(闪罐后艾灸拔罐部位),增强温经散寒之效。

穴位贴敷

将中药研磨成粉,用黄酒、姜汁或蜂蜜调制成膏,贴于穴位,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发挥药效。

  • 常用药物:气滞型用香附、川芎、柴胡;血瘀型用当归、红花、乳香;寒凝型用肉桂、干姜、吴茱萸。
  • 贴敷穴位:膻中、期门、阿是穴,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日常调护与预防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岔气的恢复与日常调护密切相关:

岔气中医治疗

  1. 避免诱因:剧烈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用力、持重过度;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避免屏气用力;
  2. 注意保暖:胸胁部避免受凉,尤其是季节交替或空调环境下,可适当添加衣物或佩戴护胸;
  3.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疏解情绪;
  4.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如冰饮、肥肉、辣椒),气滞型可多食柑橘、玫瑰花茶等疏肝理气之品;血瘀型可食山楂、黑木耳等活血化瘀之品;
  5. 适度锻炼:症状缓解后,可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体质,调畅气机。

相关问答FAQs

Q1:岔气后立即热敷还是冷敷?
A:需根据中医辨证判断,若岔气因受凉引发(寒凝型),表现为遇寒疼痛加重、得温则减,可立即热敷疼痛部位(如热水袋、热毛巾),配合艾灸,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若因剧烈运动或情志刺激引发(气滞型、血瘀型),表现为胀痛、刺痛,热敷可能加重局部充血,建议先休息,配合轻柔按摩或冷敷(每次10-15分钟)缓解急性疼痛,再行针灸、推拿等治疗,冷敷并非中医首选,仅作为临时缓解手段,且需注意避免冻伤。

Q2:中医治疗岔气为何强调“调气”?
A: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机运行通畅则气血调和,经络自通;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岔气的核心病机在于“气滞”,无论闪挫伤络、情志失调还是寒凝气滞,最终均导致胸胁部气机逆乱,治疗上以“调气”为根本——气滞者行气,气虚者补气,气逆者降气,通过恢复气的升降出入功能,推动血液运行,消除瘀滞,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针灸取内关、太冲等穴,方用柴胡疏肝散等,均围绕“调气”展开,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国中草药种网能提供哪些优质中草药种子?
« 上一篇 09-11
咯血 中医治疗
下一篇 » 09-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