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 中医治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咯血是指血液从气道咳出,或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多由肺络受损所致,中医治疗咯血历史悠久,认为其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通过辨证论治止血、祛瘀、调脏腑,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咯血 中医治疗

咯血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咯血多因外感或内伤导致肺络受损,血溢脉外,外感多因风热、燥邪犯肺,灼伤肺络;内伤则与肝、脾、肾相关: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迫血妄行;脾虚失统,气不摄血,血溢脉外;肾阴亏虚,虚火灼肺,损伤血络;久病入络,瘀血阻肺,血不循经,劳倦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燥热)等也可诱发或加重咯血。

中医辨证论治

咯血的治疗需根据病因、症状、舌脉等辨证分型,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以下是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要点:

咯血 中医治疗

证型 症状特点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
风热犯肺证 咳嗽痰黄,痰中带血,身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杏仁、薄荷、连翘、黄芩、白茅根、侧柏叶、仙鹤草、甘草
肝火犯肺证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青黛、蛤壳、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栀子、牡丹皮、白茅根、三七粉(冲服)、川贝母
阴虚火旺证 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贝母、白芍、当归、白及、阿胶(烊化)、地骨皮
气虚血瘀证 咯血反复发作,血色暗淡,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胸刺痛,唇甲色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益气活血,化瘀止血 补阳还五汤合茜根散加减 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茜草根、侧柏叶、三七、蒲黄、党参
脾不统血证 咯血量多,血色淡红,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归脾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木香、仙鹤草、炮姜炭、艾叶炭

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还结合多种特色疗法辅助治疗咯血,提高疗效:

针灸疗法

  • 主穴:肺俞(调理肺气)、尺泽(清肺泻热)、孔最(止血要穴)。
  • 配穴:风热犯肺加曲池、大椎(疏风解表);肝火犯肺加行间、太冲(清肝泻火);阴虚火旺加太溪、三阴交(滋阴降火);气虚加足三里、气海(益气健脾)。
  • 操作: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穴位贴敷

  • 药物组成:大黄、栀子、侧柏叶各等份,研末,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
  • 贴敷部位:涌泉穴(引火下行)、肺俞穴(清肺止血)。
  • 操作:贴敷于穴位,用纱布固定,每次4-6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肝火犯肺、阴虚火旺证。

中药雾化吸入

  • 药物组成:白及、三七、蒲黄、仙鹤草各10g,煎取药液20ml,雾化吸入。
  • 作用:直接作用于咽喉及气管,局部止血、消炎,适用于咯血量少、痰中带血者。

食疗调理

  • 百合银耳羹:百合、银耳各15g,冰糖适量,炖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证,滋阴润肺止血。
  • 藕节萝卜饮:藕节30g,白萝卜250g,切片煎水,加蜂蜜调味,适用于各型咯血,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 黄芪山药粥:黄芪20g,山药30g,粳米100g,煮粥服用,适用于气虚血瘀、脾不统血证,益气健脾摄血。

注意事项

  1. 生活调护: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防止咯血加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外感风寒;戒烟限酒,远离刺激性气体。
  2. 饮食禁忌:忌辛辣(辣椒、花椒)、温燥(羊肉、狗肉)及油炸食物,以免助火动血;少食生冷、油腻,以防损伤脾胃;咯血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粥、汤、蔬菜等。
  3.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咯血量、颜色及伴随症状,若出现咯血量增多(每日超过200ml)、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胸闷气促等,提示可能为大咯血,需立即就医,防止窒息或失血性休克。
  4. 中西医结合:对于大咯血、合并严重感染或基础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者,需在西医止血、抗感染、病因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咯血患者吃中药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① 饮食忌口:避免辛辣(辣椒、花椒)、温燥(羊肉、狗肉)及烟酒,以免助火动血;少食生冷、油腻,以防损伤脾胃。②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恼怒,以免肝火加重诱发出血。③ 用药方法:汤药宜温服,避免过凉伤及脾胃;止血药如三七、白及等不宜久服,血止后需调整以治本。④ 观察反应:若服药后出现腹痛、腹泻或咯血增多,应及时复诊调整方剂。

咯血 中医治疗

问题2:中医治疗咯血多久能见效?
解答:疗效取决于咯血的病因、证型及病情严重程度。① 轻症(如痰中带血,风热犯肺型):一般服用3-5剂中药后,咳嗽、咽痛症状缓解,痰血减少,1周左右可明显止血。② 中症(如反复咯血,肝火犯肺或阴虚火旺型):需1-2周控制出血,同时配合调理脏腑功能,2-4周症状显著改善。③ 重症(如大咯血,气虚血瘀或脾不统血型):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在稳定病情、减少复发方面起效较慢,通常需2-4周,同时需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久病体虚者止血后需长期调理(1-3个月)以固疗效,防止复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岔气中医治疗
« 上一篇 09-11
中医治疗膝关节疼
下一篇 » 09-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