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膝关节疼痛多归属于“痹证”“筋伤”“骨痹”范畴,其发生与肝脾肾亏虚、外邪侵袭、劳损外伤密切相关,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通过内服中药、外治法、功能锻炼等多维度调理,既能缓解疼痛,又能改善关节功能,且副作用较小,在临床应用广泛。
病因病机
膝关节疼的核心病机为“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并存,不荣则痛多因中老年人肝肾渐衰,精血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或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导致筋骨失养,不通则痛则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急性损伤、慢性劳损致气滞血瘀,瘀阻关节经络,不通则痛,肥胖之人多痰湿内生,湿性黏滞,流注关节,亦可引发疼痛。
常用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膝关节疼需根据证型选择合适方法,综合调理。
中药内服
根据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是重要治疗手段,若为风寒湿痹证,症见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等);瘀血闭阻证,症见刺痛固定、夜间加剧、舌质紫暗,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没药、地龙等);肝肾亏虚证,症见酸痛隐绵、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偏肾阳虚者用右归丸(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等),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等)。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迅速,患者接受度高。
- 针灸:取犊鼻(膝眼)、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梁丘、太溪等穴位,风寒湿证加灸,瘀血证用泻法,肝肾亏虚证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推拿:患者仰卧,医者先用滚法放松股四头肌,再按揉犊鼻、血海、阳陵泉等穴,随后拿捏、弹拨膝关节周围肌腱,最后做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 艾灸:对风寒湿证及阳虚体质者,可艾灸犊鼻、足三里、肾俞等穴,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以局部温热为度。
- 中药外敷:取当归、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各30g,川乌、草乌各15g(先煎2小时去毒),研末用黄酒调敷患处,每次2-3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寒湿、瘀血证。
功能锻炼
“动静结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急性期应制动休息,缓解期需适当锻炼以增强关节稳定性,推荐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太极拳“云手”等动作,以及直腿抬高靠墙静蹲、踝泵运动等,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
辨证分型与治疗简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风寒湿痹证 | 关节冷痛、重着、遇寒痛增、得温减 |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 独活寄生汤 |
瘀血闭阻证 | 刺痛固定、夜间甚、舌紫暗 |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身痛逐瘀汤 |
肝肾亏虚证 | 酸痛隐绵、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 左归丸(偏阴虚)、右归丸(偏阳虚) |
日常调护
中医重视“治未病”,膝关节疼患者日常需注意:①保暖避寒,避免久居潮湿环境,膝关节佩戴护膝;②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③饮食有节,肝肾亏虚者多食黑芝麻、枸杞、核桃,风寒湿者忌生冷、辛辣,瘀血证少食肥甘厚味;④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站立、下蹲,爬山、爬楼梯等动作需适度。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膝关节疼需要多久才能见效?
A1:疗效因人而异,与证型、病程、治疗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急性疼痛(如急性扭伤、风寒湿袭)经针灸、外敷等治疗3-5次可缓解;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炎、肝肾亏虚)需综合内服中药、外治及功能锻炼,2-3个疗程(1个疗程10-15次)可见明显改善,建议坚持治疗,同时配合日常调护,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Q2:膝关节疼能自行艾灸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A2:并非所有膝关节疼都适合自行艾灸,艾灸适用于风寒湿痹证、阳虚体质者,表现为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而红肿热痛明显的热痹(如急性痛风、化脓性关节炎)、皮肤破损或过敏者禁用,自行艾灸时需注意:①选择温和灸,避免烫伤;②穴位以犊鼻、足三里、阳陵泉为主,每次每穴15分钟;③灸后避风,2小时内不宜冷水洗手;若灸后疼痛加重或出现红肿,应立即停止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