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不温是指手足部位温度低于正常,自觉发凉,甚至夏季也需佩戴手套、袜子,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手足为诸阳之本,脾主四肢,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故手足不温多与脾肾阳虚、气血运行不畅相关,病性以虚为主,或兼实(如气滞、血瘀、痰湿),治疗当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理气通络为基本原则,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兼顾内服方剂与外治法协同调理,配合生活调护以固疗效。
辨证分型与内服方剂
手足不温的辨证需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等综合判断,临床常见以下证型,各有对应治疗方剂:
脾肾阳虚证
症状: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纳少便溏,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通阳。
代表方剂: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附子(先煎)6g,桂枝6g,党参15g,白术12g,干姜6g,炙甘草6g。
功效:温补肾阳,健脾益气,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干姜、党参、白术温中健脾,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共奏“阴中求阳”之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加减:若腹泻明显,加肉豆蔻9g、补骨脂12g(四神丸);若夜尿频多,加桑螵蛸9g、益智仁12g固摄缩尿。
肝郁气滞证
症状:手足不温,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善太息,或见乳房胀痛、痛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通阳。
代表方剂:四逆散加减。
组成:柴胡12g,白芍12g,枳壳12g,炙甘草6g,香附12g,郁金12g,川芎9g,桂枝6g。
功效: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枳壳、郁金理气行滞,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桂枝通阳达肢,共奏“疏则通,通则温”之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加减:若气滞化火,见口苦、舌红苔黄,加栀子9g、黄芩9g清肝泻火;若兼血瘀,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丹参15g、红花6g活血化瘀。
血虚寒凝证
症状:手足不温,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后,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散寒。
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组成:当归15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通草6g,炙甘草6g,大枣5枚,黄芪20g,鸡血藤15g。
功效: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中当归、白芍、鸡血藤养血和血,桂枝、细辛温经散寒,黄芪益气生血,通草通利血脉,共奏“血充则脉通,寒散则温达”之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加减:若血虚甚,加熟地黄15g、阿胶(烊化)9g滋阴养血;若寒凝重,加吴茱萸6g、生姜3片温经散寒。
痰湿阻滞证
症状:手足不温,身体困重,胸闷脘痞,痰多黏稠,纳呆恶心,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化痰,祛湿通阳。
代表方剂: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组成:半夏12g,陈皮9g,茯苓15g,苍术12g,厚朴9g,藿香12g,佩兰12g,桂枝6g,炙甘草6g。
功效:燥湿化痰,健脾理气,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苍术健脾渗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桂枝通阳化气,厚理行气除满,共奏“痰化湿消,气行阳通”之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加减:若痰湿化热,见舌苔黄腻,加黄连6g、竹茹9g清热化痰;若兼气虚,见神疲乏力,加党参15g、白术12g健脾益气。
证型与方剂对应简表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简化) | 用法加减 |
---|---|---|---|---|---|
脾肾阳虚证 | 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纳少便溏,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 温补脾肾,散寒通阳 | 肾气丸合理中丸 | 熟地、山药、山茱萸、附子、桂枝、党参、白术、干姜 | 腹泻加肉豆蔻、补骨脂;夜尿频多加桑螵蛸、益智仁 |
肝郁气滞证 | 手足不温,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善太息,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疏肝解郁,理气通阳 | 四逆散 | 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桂枝 | 化火加栀子、黄芩;血瘀加丹参、红花 |
血虚寒凝证 | 手足不温,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 养血益气,温经散寒 | 当归四逆汤 | 当归、桂枝、白芍、黄芪、鸡血藤、细辛、大枣 | 血虚甚加熟地、阿胶;寒凝重加吴茱萸、生姜 |
痰湿阻滞证 | 手足不温,身体困重,胸闷脘痞,痰多黏稠,纳呆恶心,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 健脾化痰,祛湿通阳 | 二陈汤合平胃散 | 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藿香、桂枝 | 化热加黄连、竹茹;气虚加党参、白术 |
外治法辅助调理
除内服方剂外,外治法可通过局部刺激直接温通经络,改善手足循环,常用方法包括:
艾灸疗法
选穴: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命门。
操作: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3cm施灸,每穴灸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功效:温阳补虚,通络散寒,适用于脾肾阳虚、寒凝经脉型手足不温。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者(五心烦热、盗汗)不宜施灸;施灸后避免立即洗澡,尤其避免受凉。
中药泡脚方
组成:艾叶30g,生姜30g,花椒15g,桂枝15g。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煮30分钟,取药液2000-3000ml,倒入盆中,待温度降至40-45℃时浸泡双足,水位没过足踝,每次20-30分钟,每晚1次,泡至身体微微发热为佳。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寒凝、阳虚型手足不温。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慎用(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破损者禁用。
穴位贴敷
组成:吴茱萸10g,肉桂10g,丁香5g,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
操作:取药糊适量贴敷于涌泉穴(双侧),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睡前贴敷,次日晨起取下。
功效:引火归元,温阳通络,适用于虚阳外越或下元虚寒型手足不温。
注意事项:皮肤过敏者停用;贴敷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者及时取下。
生活调护
- 饮食调理:宜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生姜、桂圆、核桃、韭菜等,忌生冷寒凉(冰饮、西瓜、苦瓜),脾肾阳虚者可常食羊肉汤、韭菜炒虾仁;血虚者可食红枣桂圆粥、阿胶糕。
- 保暖避寒:注意手足、腰腹背部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冬季外出佩戴手套、袜子和围巾,避免冷水洗浴。
-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循环,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阳。
- 情志调节:肝郁气滞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与人交流、培养兴趣爱好调畅情志。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手足不温可以自行在家用艾灸吗?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手足不温若为脾肾阳虚、寒凝经脉所致,可在家用艾灸调理,但需辨证准确,阴虚有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或皮肤有破损、过敏者禁用,施灸时需注意艾条与皮肤距离,避免烫伤;每次灸量不宜过大,以感觉温热舒适为度;施灸后4小时内不宜洗澡,尤其避免受凉,若手足不温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胸痛、水肿、乏力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问题2:手脚冰凉的人吃补药(如人参、鹿茸)有没有讲究?
解答:手脚冰凉者是否适合吃补药,需根据体质辨证,若为脾肾阳虚,可适量食用温补之品,如人参(选红参或高丽参,气虚明显者)、鹿茸(肾阳虚衰者),但需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虚不受补”,若为肝郁气滞或血虚寒凝,盲目温补可能加重气滞或耗伤气血,如肝郁者服用人参易致胸闷腹胀,血虚者过用鹿茸可能引起口干、便秘,湿热体质(舌苔黄腻、口苦、大便黏滞)者忌用补药,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通过体质辨识后选用合适的补药,同时配合饮食、运动等综合调理,避免自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