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以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关格”“癃闭”“水肿”“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的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血、溺毒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临床治疗需扶正与祛邪兼顾,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延缓肾衰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中医对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密切相关,外感六淫(尤其是湿、热)、内伤七情(如忧思伤脾、恐伤肾)、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咸味或饮酒过度)、劳倦过度、药毒伤肾(如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以脾、肾两脏虚损为核心,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浊内生;肾主水、司开阖,肾虚则气化失司,湿浊、瘀血、溺毒(体内代谢废物)内停,日久酿成“浊毒”,阻滞三焦,上犯脾胃(恶心、呕吐),中凌心肺(胸闷、喘促),下注膀胱(尿少、水肿),最终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气阴两虚,标实则以湿浊、瘀血、溺毒为主,且虚实常相互转化,病情迁延难愈。
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肾衰的辨证需结合四诊信息,以虚实为纲,脏腑为目,分型论治,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味 |
---|---|---|---|---|
脾肾气虚证 |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腰膝酸软,夜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 健脾益肾,补气升清 | 参苓白术散合水陆二仙丹 |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芡实、金樱子、陈皮、炙甘草 |
脾肾阳虚证 | 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腰膝冷痛,水肿(腰以下为甚),脘腹冷痛,纳呆便溏,夜尿频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 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 真武汤合实脾饮 | 附子、干姜、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大腹皮、木瓜、生姜 |
肝肾阴虚证 |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 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 |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牛膝、龟甲胶 |
气阴两虚证 |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虚数 | 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 参芪地黄丸 | 太子参、黄芪、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麦冬、五味子 |
浊瘀内蕴证 | 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口中尿臭,面色晦暗,腰痛固定,肌肤甲错,肢体水肿,舌紫暗有瘀斑,苔黄腻,脉涩或细数 | 化瘀泄浊,解毒通络 | 黄�灌肠液(经验方)内服+灌肠 | 大黄、蒲公英、煅牡蛎、丹参、桃仁、红花、半夏、竹茹、陈皮、茯苓 |
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在慢性肾衰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协同内服药增强疗效,减少药物肝肾负担。
中药保留灌肠
通过通腑泄浊法,使湿浊、瘀毒从大便排出,常用方:大黄(后下)10-15g、蒲公英30g、煅牡蛎30g、丹参20g,浓煎100-150ml,保留灌肠30-6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浊瘀内蕴证(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明显者)。
中药足浴
通过足部经络传导,温阳利水、活血通络,常用方:桂枝20g、附子10g、川芎15g、红花10g、益母草30g,煎水取汁,浸泡双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证(水肿、畏寒肢冷者)。
穴位贴敷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调节脏腑功能,常用穴位:神阙(肚脐)、关元、涌泉、肾俞,药物:附子、肉桂、丁香、冰片等研末,用蜂蜜调糊贴敷,每次4-6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证(畏寒、夜尿多者)。
针灸与艾灸
针灸选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平补平泻法,每周2-3次,适用于各证型虚证调理,艾灸选穴: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调护措施
饮食调护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慢性肾衰患者需遵循“低盐、优质低蛋白、高维生素”原则,并根据证型调整饮食:
- 脾肾气虚/阳虚证:宜食健脾益肾之品,如山药、莲子、芡实、黑豆、羊肉、生姜,忌生冷、油腻(如冷饮、肥肉)。
- 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宜食滋阴润燥之品,如百合、银耳、梨、桑葚、甲鱼,忌辛辣、助火(如辣椒、羊肉)。
- 浊瘀内蕴证:宜食清淡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芹菜,忌高钾、高磷食物(如香蕉、动物内脏、坚果)。
生活起居
避风寒,防外感(感冒可加速肾衰进展);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影响脏腑功能)。
运动指导
根据体质选择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不疲劳为度,通过运动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中西医结合注意事项
慢性肾衰治疗需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中医可在以下环节发挥作用:
- 延缓肾衰进展:通过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肾小球硬化。
- 改善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和胃降浊)、水肿(利水消肿)、贫血(益气养血)、皮肤瘙痒(祛风止痒)等。
- 减少西药副作用:如服用激素者,配合中药健脾滋阴,可减轻口干、失眠等不良反应。
需注意:中药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马兜铃酸、关木通、广防己等),用药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避免盲目进补。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慢性肾衰能完全替代透析吗?
A1:目前中医治疗尚不能完全替代透析,慢性肾衰终末期(尿毒症期)患者,当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心衰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透析(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是必要的挽救生命手段,中医治疗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力、保护残余肾功能,部分患者可能延缓透析时间或减少透析频率,但需在医生评估下中西医结合,不可盲目拒绝透析。
Q2:慢性肾衰患者日常饮食需要“忌口”所有“发物”吗?
A2:无需盲目忌口所有“发物”。“发物”如海鲜、牛羊肉等,中医认为可能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但慢性肾衰患者是否禁食需根据具体病情和证型判断:若肾功能尚稳定、无过敏,且属阳虚体质,适量食用羊肉(温补)可能有益;若存在高尿酸血症或过敏体质,则需避免海鲜、牛羊肉等高嘌呤、易过敏食物,关键是遵循“低盐、优质低蛋白”原则,新鲜、多样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及过咸食物,具体可咨询营养师或中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