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治疗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饮食情志,均可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咳嗽,中医治疗咳嗽强调辨证论治,需根据病因、病性、病位及患者体质差异,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再细不同证型施治,以下从病因病机、分型论治、特色疗法等方面详细阐述。

咳嗽的中医治疗方

咳嗽的中医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多因六淫外邪侵袭,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肺气壅遏不畅所致,以风为首要因素,常夹寒、热、燥邪,病程短,多实证;内伤咳嗽则因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干肺,或肺脏自虚,痰浊、肝火、阴虚等病理性产物上扰于肺所致,病程长,多属邪实正虚,或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核心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咳嗽的分型论治

(一)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证

    • 病因病机:风寒外袭,肺气失宣,寒邪束表,肺气不布。
    • 症状特点: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 代表方剂:三拗汤或止嗽散。
      • 三拗汤:麻黄(去根节,先煎去沫)6g,杏仁(去皮尖)10g,甘草(炙)3g,生姜3片,功能宣肺散寒,止咳化痰。
      • 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0g,甘草6g,陈皮6g,功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适用于咳嗽迁延不愈、咽痒者。
    • 加减应用:若夹湿、咳痰黏白量多、胸闷苔腻,加苍术、厚朴燥湿化痰;若寒痰较重、痰白清稀、喘息气逆,加细辛、干姜、半夏温肺化饮。
  2. 风热犯肺证

    • 病因病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灼津液为痰。
    • 症状特点: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热、微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代表方剂:桑菊饮或银翘散。
      • 桑菊饮: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0g,薄荷(后下)6g,桔梗6g,甘草6g,芦根15g,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以咳嗽为主、身热不甚者适用。
      • 银翘散:金银花15g,连翘15g,荆芥10g,薄荷(后下)6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桔梗6g,甘草6g,芦根15g,竹叶6g,功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明显者。
    • 加减应用:若热甚、痰黄黏稠、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热;若咳重痰多,加浙贝母、瓜蒌、前胡化痰止咳。
  3. 燥邪伤肺证

    咳嗽的中医治疗方

    • 病因病机:秋季燥邪犯肺,肺津受损,宣降失司,分温燥(初秋,燥与热合)与凉燥(深秋,燥与寒合)。
    • 症状特点
      • 温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鼻燥咽干、口渴,初起或有鼻塞、头痛、身热、舌红苔薄黄干、脉浮数。
      • 凉燥:咳嗽痰少或干咳、咽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干、脉浮紧。
    • 代表方剂
      • 温燥:桑杏汤(桑叶10g,杏仁10g,沙参15g,浙贝母10g,豆豉10g,栀皮6g,梨皮15g),功能清肺润燥,止咳化痰。
      • 凉燥:杏苏散(杏仁10g,紫苏叶10g,前胡10g,桔梗6g,枳壳6g,陈皮6g,半夏6g,茯苓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功能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 加减应用:若燥甚、津伤甚、口鼻干燥明显,加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若咳甚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二)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证

    • 病因病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上渍于肺,肺气不宣。
    • 症状特点: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黏腻色白,每于晨间或食后咳甚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常伴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 代表方剂:二陈汤平胃散合剂(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苍术10g,厚朴10g,甘草6g,生姜3片),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加减应用:若痰湿化热、痰黄黏稠、口苦苔黄腻,加黄芩、胆南星、瓜蒌清热化痰;若脾虚明显、食少便溏,加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
  2. 痰热郁肺证

    • 病因病机:邪热犯肺,灼津为痰,或痰湿郁而化热,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 症状特点: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黏稠色黄,或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代表方剂:清气化痰丸(黄芩10g,瓜蒌仁15g,胆南星10g,陈皮10g,杏仁10g,枳实10g,茯苓10g,姜半夏10g),功能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 加减应用:若痰热壅盛、咳痰黄稠、胸满气急,加鱼腥草、金荞麦、芦根清热解毒;若肺热炽盛、身热口渴,加石膏、知母清泻肺热。
  3. 肝火犯肺证

    • 病因病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
    • 症状特点: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咽干口苦,症状随情绪波动增减,常伴急躁易怒、胁肋胀痛,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 代表方剂:黛蛤散合泻白散(青黛3g(包煎),蛤壳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甘草6g,粳米15g),功能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 加减应用:若肝火甚、口苦咽干、头晕目赤,加栀子、黄芩、夏枯草清肝泻火;若咳甚痰少、加浙贝母、枇杷叶、枳壳化痰止咳。
  4. 肺阴亏虚证

    咳嗽的中医治疗方

    • 病因病机:久咳伤肺,或痨虫袭肺、热病后期,肺阴耗损,肺失濡养,虚热内灼。
    • 症状特点: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0g,天花粉10g,白扁豆10g,桑叶10g,甘草6g)或百合固金汤(百合15g,生地15g,熟地15g,玄参10g,贝母10g,桔梗6g,甘草6g,白芍10g,当归10g,麦冬10g),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 加减应用:若阴虚甚、潮热盗汗,加地骨皮、银柴胡、五味子养阴清热敛汗;若咳甚痰中带血,加白及、阿胶、白茅根养血止血。

中医特色辅助疗法

  1. 针灸治疗:取肺俞、列缺、合谷、太渊等穴,外感咳嗽加风门、大椎(用泻法),内伤咳嗽加脾俞、足三里(用补法),肝火犯肺加太冲、期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 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研末,姜汁调敷于肺俞、膏肓、定喘等穴,适用于慢性咳嗽、体虚易感者。
  3. 食疗调养:风寒咳嗽用生姜红糖水(生姜3片,红糖10g,煮沸温服);风热咳嗽用梨川贝炖(雪梨1个,川贝母3g,冰糖适量,隔水炖服);燥咳用百合银耳羹(百合15g,银耳10g,冰糖炖服);痰湿咳嗽用陈皮薏米粥(陈皮6g,薏米30g,煮粥);肺阴亏虚用沙参玉竹老鸭汤(沙参15g,玉竹10g,老鸭1只,炖汤)。

咳嗽证型简表

证型 病机 核心症状 代表方剂
风寒袭肺 风寒束肺,肺气不宣 咳声重,痰白稀,鼻塞流清涕 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咳声嘶哑,痰黄黏,咽痛口渴 桑菊饮、银翘散
燥邪伤肺 燥邪伤津,肺失濡润 干咳少痰,鼻燥咽干(温燥/凉燥) 桑杏汤/杏苏散
痰湿蕴肺 脾生痰湿,上渍于肺 咳痰黏白量多,胸闷食少 二陈汤平胃散
痰热郁肺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咳痰黄稠,胸痛口干,脉滑数 清气化痰丸
肝火犯肺 肝火犯肺,肺失清肃 咳引胸痛,咽干口苦,脉弦数 黛蛤散合泻白散
肺阴亏虚 肺阴不足,虚热内灼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 沙参麦冬汤

相关问答FAQs

Q1:咳嗽时能吃甜食吗?
A:中医认为“甜腻助湿生痰”,咳嗽期间若进食甜食(如蛋糕、糖果、蜂蜜过量等),易助长痰湿,加重咳嗽、咳痰症状,尤其对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证型不利,外感咳嗽初期(如风寒、风热)也不宜过食甜食,以免“闭门留寇”,影响外邪透达,若为肺阴亏虚证,少量蜂蜜(冲水)可润肺止咳,但仍需避免过量。

Q2:咳嗽久治不愈怎么办?
A:咳嗽持续8周以上称为慢性咳嗽,中医需详细辨证:若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多因邪气留恋,或过用寒凉遏阻肺气,需疏风宣肺、调和肺气,如止嗽散加减;内伤久咳则需辨明病位,痰湿者健脾化痰,肝火者疏肝泻肺,阴虚者养阴润肺,同时需注意“久病及肾”,可酌加补肾纳气之品(如蛤蚧、核桃仁),慢性咳嗽需排除西医疾病(如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等),建议中西医结合诊疗,避免延误病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小细胞肺癌
« 上一篇 09-11
非洲栽培药材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