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金花草为鳞毛蕨科植物大叶金花草的干燥全草,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因其叶片宽阔、孢子囊群如金箔点缀而得名,在《全国中草药汇编》《浙江民间草药》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全草入药,性味平和,功效多样,在民间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大叶金花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50-80厘米,根茎横走,粗壮,密被棕褐色、边缘有齿的披针形鳞片,叶近生;叶柄长20-40厘米,禾秆色,基部密被鳞片,向上光滑;叶片纸质,矩圆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略缩狭,二回羽状深裂;羽片约15对,互生,披针形,中部的较大,长10-1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截形,羽状深裂;裂片15-20对,斜展,长圆形,宽5-8毫米,先端圆钝,边缘有圆齿,叶脉羽状,侧脉分叉,不达叶边;叶干后草绿色,两面光滑,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每裂片4-6枚,囊群盖圆肾形,棕色,膜质,成熟后脱落。
大叶金花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多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溪边山谷阴湿处、灌丛旁或岩石缝隙中,喜温暖湿润环境,耐阴性强,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其资源丰富,易于采集,是民间常用的“清热解毒草”之一。
从药用价值来看,大叶金花草性凉,味甘、淡,归肝、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之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淋、石淋等泌尿系统疾病,可单用大叶金花草30克,煎水代茶饮,能显著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对于尿血、血淋,可与白茅根、小蓟各15克配伍,增强凉血止血之效,其对水肿、痢疾也有良好疗效,如治疗水肿,可配伍茯苓、泽泻各12克,煎服;治疗湿热痢疾,可配黄连、木香各9克,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痢,外用方面,大叶金花草是治疗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的良药,鲜品捣烂外敷患处,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于外伤出血,将干燥全草研末撒于伤口,可迅速止血并促进愈合。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大叶金花草富含金丝桃苷、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生物碱、三萜类活性成分,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促进钠、钾离子的排泄,对肾炎水肿、尿路感染有辅助治疗作用;生物碱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效果与部分抗生素相当,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其所含的鞣质和微量元素能缩短凝血时间,增强血小板活性,从而发挥止血作用,同时还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在用法用量上,内服时,常用量为干品15-30克,鲜品可用30-60克,煎汤取汁,分2-3次温服;也可捣汁饮用,外用时,取适量鲜品捣烂敷于患处,或干品研末用麻油调敷,每日1-2次,需注意的是,大叶金花草性凉,脾胃虚寒者(如常感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慎服,以免加重寒象;孕妇应忌用,其活血利湿之性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根据中药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为更直观了解大叶金花草的基本信息,可参考下表:
项目 | |
---|---|
学名 | Arachniodes assamica (Kuhn) Ching |
别名 | 大叶金星蕨、凤尾草、野黄草、金花草、大叶蕨 |
形态特征 | 植株高50-80cm,根茎横走,密被棕褐色鳞片;叶片矩圆状披针形,二回羽状深裂,纸质,叶脉羽状,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囊群盖圆肾形 |
分布生境 |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溪边、山谷阴湿处,海拔200-1500m |
性味归经 | 性凉,味甘、淡;归肝、膀胱经 |
功效主治 |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热淋、石淋、尿血、水肿、痢疾、痈肿疮毒等 |
药理作用 | 含黄酮类、生物碱,具有利尿、抗菌、抗炎、止血、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大叶金花草和普通金星蕨有什么区别?
答:两者在植物学分类、形态特征和功效上均有差异,从分类看,大叶金花草为鳞毛蕨科大叶金花草属,普通金星蕨为金星蕨科金星蕨属;形态上,大叶金花草叶片更大(长30-60cm),二回羽状深裂,孢子囊群圆形,而普通金星蕨叶片较小(长20-40cm),一回羽状,孢子囊群长条形;功效上,两者均有清热利湿作用,但大叶金花草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之力更强,尤其擅长治疗尿血、痈肿疮毒,普通金星蕨则更侧重于治疗淋证、带下。
问:大叶金花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服用,大叶金花草性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一般用于急性病症,如尿路感染、痈肿等,症状缓解后应停用或改用其他调理脾胃的药物,慢性病患者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短期、间断使用,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