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均可参照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认为黄疸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导致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所致,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健脾化浊”为基本原则,临床需根据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阴黄(寒湿凝滞)、急黄(热毒炽盛)等不同证型选用中草药,以下从辨证分型、常用中草药、经典配伍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
黄疸的中医辨证与中草药应用
(一)阳黄证:清热利湿,佐以疏肝
阳黄多因湿热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皮,身热口渴,腹满纳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临床分为“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两型,均需清热利湿,但热重者侧重泻火,湿重者侧重健脾。
-
茵陈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黄疸的要药,尤善清利肝胆湿热。
应用:无论阳黄、阴黄,均可配伍使用,热重于湿者,配栀子、大黄(如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者,配茯苓、猪苓、白术(如茵陈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茵陈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泄,同时有保肝、抗炎、降酶作用。
用法:煎服,10-30g;鲜品可加倍,外洗可用鲜品捣烂取汁。 -
栀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应用:长清三焦湿热,尤善泻肝胆实火,常与茵陈、大黄配伍,治热重于湿之黄疸(如茵陈蒿汤),若湿热黄疸兼见小便不利,可配伍木通、车前子(如栀子柏皮汤)。
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炒焦可缓和苦寒之性。 -
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适用于湿热黄疸中“热重于湿”者,通腑泻热使湿热从大便而去,常与茵陈、栀子同用(茵陈蒿汤),若黄疸兼有瘀血(如肝硬化所致),可配丹参、赤芍,活血退黄。
用法:生大黄泻下力强,后下或开水泡服;酒大黄活血力强,大黄炭止血,退黄多用生品或酒炒品。 -
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黄。
应用:善清下焦湿热,适用于湿热黄疸兼见下肢水肿、小便短赤者,常与栀子、茵陈配伍(栀子柏皮汤),若热毒炽盛之急黄,可配黄连、黄芩(如黄连解毒汤)。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可盐炒入肾经。 -
金钱草
性味归经: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为治疗肝胆结石、湿热黄疸的常用药,可促进胆道排石,减轻胆汁淤积,常配伍茵陈、郁金、鸡内金(如排石汤),对梗阻性黄疸兼有结石者尤为适宜。
用法:大剂量使用(30-60g)可增强利胆退黄效果,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疮痈肿毒。
(二)阴黄证:温中化湿,健脾退黄
阴黄多因寒湿内阻,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治疗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
-
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适用于阴黄中“寒湿凝滞、脾肾阳虚”者,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常与干姜、白术、茵陈配伍(如茵陈四逆汤),若黄疸兼水肿、心悸,可配茯苓、白术、桂枝。
注意:需先煎久煎(1-2小时)以减毒,孕妇忌用,阴虚阳亢者禁用。 -
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温中散寒以化湿,与附子、茵陈同用,增强温阳退黄之力(茵陈四逆汤),若脾胃虚寒之阴黄,兼见呕吐、泄泻,可配党参、白术、甘草(理中汤加茵陈)。
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用。 -
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适用于阴黄中“脾虚湿盛”者,健脾以助运化,使湿浊从水道而出,常与茯苓、猪苓、泽泻配伍(五苓散加茵陈),若兼有气血亏虚,可配黄芪、党参(归脾汤加茵陈)。
注意: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用,可炒用或土炒以增强健脾之力。 -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湿热、寒湿黄疸的常用药,无论阳黄(配茵陈、猪苓)、阴黄(配白术、附子)均可使用,可增强健脾利湿、退黄之效。
用法:赤苓偏于利湿,白茯苓偏于健脾,朱茯苓偏于宁心,退黄多用白茯苓或赤苓。
(三)急黄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急黄多因热毒炽盛,燔灼营血,胆汁外溢所致,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身黄如金,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出血、抽搐,舌红绛苔黄燥,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主,需中西医结合抢救。
-
水牛角(犀角代用品)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应用:为凉血解毒要药,适用于热毒炽盛、燔灼营血之急黄,可配黄连、黄芩、栀子(如犀角散),或与生地、赤芍、丹皮同用(犀角地黄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水牛角可增强免疫、抗炎、退热,降低血清胆红素。
用法:镑片先煎3小时以上,或磨汁服,每次1-3g。 -
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长清中焦湿热及热毒,适用于急黄兼见高热、口苦、苔黄腻者,常与黄芩、栀子、大黄配伍(黄连解毒汤),若热毒入血、神昏谵语,可配牛黄、郁金(安宫牛黄丸)。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过量可致恶心、呕吐。
常用退黄中草药简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证型 | 常用配伍 |
---|---|---|---|---|
茵陈 |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 清热利湿,退黄 | 阳黄、阴黄(均适用) | 栀子、大黄(热重);附子、干姜(阴黄) |
栀子 |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 阳黄热重于湿 | 茵陈、大黄;木通、车前子 |
大黄 |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 阳黄热重于湿,兼瘀血 | 茵陈、栀子;丹参、赤芍 |
附子 | 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 阴黄脾肾阳虚 | 干姜、白术、茵陈 |
金钱草 | 甘、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 | 湿热黄疸,胆结石 | 茵陈、郁金、鸡内金 |
黄连 | 苦,寒;归心、脾、胃、胆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急黄热毒炽盛 | 黄芩、栀子、大黄;牛黄、郁金 |
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是核心:黄疸病因复杂,需结合症状、舌脉、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胆红素)明确证型,不可盲目套用方药,阴黄误用清热利湿药易伤脾阳,急黄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单纯中草药可能延误病情。
- 中草药用法用量:部分药物(如附子、大黄)需特殊煎煮(附子先煎、大黄后下),或控制用量(附子3-15g,大黄5-10g),避免不良反应。
- 饮食与调护:治疗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酒类,饮食宜清淡(如薏米粥、赤小豆汤),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
- 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附子、大黄、水牛角等;儿童、老人及体弱者需减量,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问:中草药治疗黄疸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答:中草药治疗黄疸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阳黄(尤其是热重于湿)患者,若辨证准确,用药后1-2周可见黄疸减轻、食欲改善;湿重于热或阴黄患者,因需健脾化湿或温阳散寒,疗程较长,通常需2-4周;急黄患者病情危急,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草药作为辅助手段,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若用药2周后黄疸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排查是否存在肝内胆汁淤积、梗阻性黄疸等情况。
问:哪些情况下黄疸患者不适合单纯用中草药治疗?
答:以下情况需避免单纯使用中草药,建议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① 急黄(热毒炽盛型):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出血倾向等,需抢救性治疗,单纯中草药难以控制病情;② 梗阻性黄疸:由胆道结石、肿瘤等引起的胆道梗阻,需手术或介入解除梗阻,中草药仅能辅助利胆,无法根治病因;③ 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黄疸伴随肝性脑病、腹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需西医综合支持治疗(如人工肝、抗病毒等),中草药可作为辅助调理,但不可替代西医治疗;④ 对中草药成分过敏者:如对茵陈、栀子等过敏,应立即停药并改用其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