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藤类中草药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以植物的茎、藤或带叶茎枝入药的一类药材,因其多呈藤蔓状生长而得名,这类药材在中医理论中多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广泛应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疾病的治疗,随着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准确识别茎藤类中草药的形态特征成为临床应用和安全用药的基础,而图片识别则是直观掌握其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茎藤类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常见种类及图片识别要点、采集与炮制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相关问答解答常见疑问。
茎藤类中草药的形态特征与图片识别基础
茎藤类中草药的形态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总体可通过茎的形状、表面特征、质地、断面及气味等关键特征进行识别,这些特征也是图片拍摄时需要重点捕捉的细节。
茎的形状与表面特征
茎的形状多为圆柱形(如鸡血藤)、扁圆柱形(如青风藤)或方形(如忍冬藤),部分藤茎具棱(如络石藤)或卷须(如葡萄藤),表面颜色常为褐色、黄褐色或棕褐色,可见纵皱纹、皮孔(如海风藤表面的褐色圆形皮孔)、刺毛(如钩藤的钩状倒刺)或疣状突起(如木通茎表面的疣点),图片识别时需注意茎的直径(粗细范围)、是否分枝及分枝角度(如忍冬藤多呈“之”字形弯曲)。
质地与断面特征
质地可分为木质茎(坚硬,如鸡血藤)、草质茎(较柔软,如石楠藤)或肉质茎(多汁,如丝瓜络),断面是鉴别的重要依据:木质茎断面常呈放射状纹理(如鸡血藤的“偏心性放射状纹”,中心有红棕色髓部),或可见年轮(如木通);草质茎断面多呈纤维性(如青风藤),或中空(如天仙藤),部分药材断面有特殊分泌物,如鸡血藤断面渗出红棕色树脂状物,络石藤断面常可见黄白色乳汁。
气味与味道
气味多具特殊香气(如木香藤的木香气)或异味(如臭梧桐茎的臭气),味道以苦、辛为主(如青风藤味苦,海风藤味辛微苦),图片虽无法体现气味和味道,但可通过文字描述辅助识别,避免混淆。
常见茎藤类中草药及图片识别要点
以下列举几种临床常用的茎藤类中草药,结合其形态特征说明图片识别时的关键特征,帮助快速准确鉴别。
名称 | 科属 | 形态特征(图片识别要点) | 药用功效 |
---|---|---|---|
鸡血藤 | 豆科 | 茎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纵纹;断面红棕色,有红棕色树脂状分泌物,形成“偏心性放射状纹”;味涩。 |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风湿痹痛。 |
海风藤 | 胡椒科 | 茎细长,表面褐色,有细纵纹及褐色圆形皮孔;断面黄白色,纤维性;味辛微苦。 | 祛风通络,散寒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 |
青风藤 | 防己科 | 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黄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断面有放射状纹理,髓部黄白色;味苦。 |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 |
忍冬藤 | 忍冬科 | 茎多呈“之”字形弯曲,表面黄褐色,有毛茸;断面黄白色,中空;味微苦。 | 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风湿热痹、痈肿疮毒。 |
络石藤 | 夹竹桃科 | 茎圆柱形,红褐色,常攀附他物生长,节处有气生根;断面黄白色,有乳状物;味苦。 |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喉痹、痈肿。 |
木通 | 木通科 | 茁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粗皮孔;断面有多数小孔(导管),排列成环状;味微苦。 | 清热利尿,通经下乳,用于小便短赤、淋沥涩痛、产后乳汁不足。 |
图片识别的注意事项与采集炮制要点
图片识别的注意事项
- 细节拍摄:拍摄时应包含茎的整体形态(长度、粗细)、表面特征(皮孔、皱纹、毛刺)、断面(纹理、分泌物)及叶(若有,可辅助鉴别,如忍冬藤的叶对生),避免只拍摄局部导致误判。
- 避免混淆:部分茎藤类药材外形相似,如海风藤与清风藤(清风藤断面有髓),需结合断面特征区分;鸡血藤与山鸡血藤(山鸡血藤断面树脂状物较少,味淡),可通过气味和断面渗出物辨别。
- 参考专业资源:建议结合《中国药典》图鉴、中药材图谱或专业APP(如“识花君”“形色”)进行对照,必要时结合实物标本。
采集与炮制要点
- 采集时间:木质茎多在秋冬季节采集(此时有效成分积累较多,如鸡血藤);草质茎多在春夏季采集(如忍冬藤)。
- 加工方法:采集后趁鲜切片(如木通、青风藤),晒干或阴干;部分需刮去栓皮(如络石藤),或用盐水浸泡(如海风藤,以减少刺激性)。
- 炮制目的:酒制可增强活血通络功效(如酒制络石藤),蜜制可缓和药性(如蜜制忍冬藤),炮制后需注意颜色和气味变化(如酒制后药材常呈深褐色,具酒香)。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茎藤类中草药图片识别时,如何区分鸡血藤和山鸡血藤?
解答:鸡血藤与山鸡血藤均为常用活血药,但来源不同(鸡血藤为豆科密花豆属,山鸡血藤为豆科崖豆藤属),图片识别可通过以下关键点区分:① 断面特征:鸡血藤断面红棕色,有大量红棕色树脂状分泌物,形成“偏心性放射状纹”,髓部较小;山鸡血藤断面黄白色,树脂状分泌物较少,放射状纹理均匀,髓部较大。② 气味与味道:鸡血藤味涩,有豆腥气;山鸡血藤味淡,微辛,豆腥气较淡。③ 茎的直径:鸡血藤茎较粗(直径1-3cm),山鸡血藤茎较细(直径0.5-1.5cm)。
问题2:为什么茎藤类中草药炮制时常用酒制?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酒制是茎藤类中草药常用的炮制方法,以黄酒或白酒为辅料,经炒制或浸泡而成,其作用主要有三方面:① 增强活血通络功效:酒性辛温,能促进药物有效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溶出,增强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作用(如酒制络石藤通络止痛效果更佳)。② 降低刺激性:部分茎藤类药材(如海风藤)含刺激性成分,酒制可缓和药性,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③ 引药上行:酒制后药力趋向于上行,适用于上肢痹痛、头痛等症(如酒制鸡血藤可用于肩臂疼痛),需注意,酒制后药材含醇量需符合药典标准,避免过量饮酒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