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风寒,是针对外感风寒邪气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症,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针灸、艾灸等多种手段,达到疏风散寒、解表宣肺、调和营卫的治疗目的,风寒之邪多因气候骤变、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淋雨、汗出当风等,从皮毛、口鼻侵袭人体,肺主皮毛,司呼吸,故肺卫首当其冲,卫阳被遏,肺气失宣,从而出现一系列表寒证候。
风寒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要点
风寒外袭,病位在肌表及肺系,风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侵袭人体后,卫气奋起抗邪于表,正邪相争,则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肺气失于宣降,则鼻塞、流清涕、咳嗽、咳吐稀白痰;寒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辨证需抓住“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等核心特点,与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流黄涕、咽痛)相鉴别。
风寒的辨证分型与治疗方药
风寒感冒根据兼夹邪气与体质差异,可分为不同证型,治疗需随证加减,常用方剂以辛温解表为主。
证型名称 | 主要症状 | 舌脉 | 推荐方剂 | 药物组成(简要) | 用法与注意事项 |
---|---|---|---|---|---|
风寒束表证 |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吐稀白痰 | 舌苔薄白,脉浮紧 | 荆防败毒散 |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甘草 | 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温服,服药后可饮热粥或盖被取微汗,以助药力,但忌大汗淋漓。 |
风寒夹湿证 | 恶寒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倦,胸闷脘痞,纳呆,便溏,鼻塞流清涕 | 舌苔白腻,脉浮濡 | 藿香正气散 | 藿香、紫苏、白芷、白术、厚朴、半夏、茯苓、陈皮、大腹皮、甘草 | 可加苍术、羌活以增强祛湿解表之力,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
风寒犯肺证 | 恶寒发热,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塞流涕,咽痒 | 舌苔薄白,脉浮紧 | 止嗽散加麻黄、杏仁 |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加麻黄、杏仁 | 麻黄用量宜轻,3-6g,避免发汗太过;咳嗽剧烈者可加浙贝母、枇杷叶化痰止咳。 |
中成药的应用需辨证选择:感冒清热颗粒(荆芥穗、柴胡、薄荷等)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头痛发热、鼻流清涕;正柴胡饮颗粒(柴胡、陈皮、防风等)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发热恶寒、无汗;通宣理肺丸(紫苏叶、前胡、桔梗等)适用于风寒犯肺证,咳嗽痰多、鼻塞流涕,需注意,中成药应按说明书服用,一般3-5天为一疗程,若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中医非药物疗法
除中药外,中医非药物疗法在风寒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可辅助发汗散寒、通经活络,缩短病程。
-
针灸疗法:取穴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位为主,常用风池(足少阳胆经,疏风解表)、风门(足太阳膀胱经,宣通肺气)、肺俞(背俞穴,调理肺气)、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通调肺气)、大椎(督脉,解表退热),操作时毫针浅刺0.5-1寸,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风寒重者可配合艾灸,或在针后拔罐,增强散寒效果。
-
艾灸疗法:适用于风寒感冒畏寒重、无汗、肢冷者,常用穴位有大椎、肺俞、风门、神阙(肚脐),操作时将艾条点燃,距皮肤2-3cm进行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以皮肤潮红、温热为度,每日1-2次,神阙灸可隔姜灸(将生姜切片,置于神阙穴上,上置艾炷施灸),以温阳散寒、调和脾胃。
-
推拿疗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按揉风池、风门各1-2分钟,以酸胀为度;再用一指禅推法或滚法在背部膀胱经(大杼至膈俞)操作5-10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接着推肺经:从患者拇指尖沿拇指桡侧向拇指根方向直推100次(称“清肺经”);最后拿肩井穴(肩部凹陷处)5次,以放松肩颈,每日1-2次,可缓解头痛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
刮痧与拔罐:刮痧部位常取背部膀胱经(大杼至大肠俞)、颈部风池、肩井,用刮痧板蘸取润滑油,单向刮拭,以皮肤出现红紫色痧点为度,适用于风寒夹湿证,肢体困倦、酸痛明显者;拔罐可选取大椎、肺俞、风门,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可发散风寒、缓解肌肉酸痛。
生活调护
风寒感冒期间,生活调护对康复至关重要,饮食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可食用生姜红糖水(生姜3片,红糖10g,煮沸后代茶饮,发汗散寒)、葱白粥(葱白3段,粳米50g,煮粥趁热服,通阳解表)、紫苏叶粥(紫苏叶10g,粳米50g,煮粥加适量红糖),忌食生冷(如冷饮、西瓜)、油腻(如肥肉、油炸食品)、辛辣刺激(如辣椒、酒)及甜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或损伤脾胃,起居需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背部、脚部,避免再次受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免汗出当风;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养正气,情志方面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中医认为“恐伤肾”“怒伤肝”,不良情绪可能影响正气抗邪,延长病程。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风寒感冒可以喝姜汤吗?怎么喝效果更好?
解答:风寒感冒初期适宜喝姜汤,生姜性温,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推荐做法:生姜3-5片(去皮,切薄片),加2-3段葱白(带根须更佳),3-4粒红枣(掰开去核),放入锅中加500ml水,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关火后加适量红糖调味,趁热饮用,服后盖被休息以助发汗,注意:若发热较高(体温超过38.5℃)、咽喉肿痛明显(提示可能化热),或阴虚体质(常手心脚心发热、盗汗、口干)者,不宜饮用姜汤,以免“火上浇油”或耗伤津液。
问题2:风寒感冒发烧了能用退烧药吗?中医怎么处理?
解答:风寒感冒发烧多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所致,中医治疗以“辛温解表、透邪外出”为主,而非单纯退烧,若体温不超过38.5℃,且无明显不适,可通过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额头敷退热贴)或喝姜汤、葱白粥帮助发汗退烧;若体温超过38.5℃,或头痛身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药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同时配合中医治疗,如服用感冒清热颗粒(辛温解表)、针灸大椎、曲池(清热解表)等,需注意:避免捂汗过久(如捂厚被子、穿多层衣物),以免导致体温过高、耗伤津液,甚至出现高热惊厥;若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9℃)、服药后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咳嗽加剧、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肺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