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黄苓图片大全包含哪些药用部位和形态图片?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黄芩作为传统中草药的常用药材,其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出血等症,为帮助准确识别黄芩及其不同形态,以下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图片分类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并附相关图片特征解析。

中草药黄苓图片大全

黄芩的植物形态与生长特征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北方地区,尤以河北承德“热河黄芩”品质最佳,其植株高30-120cm,茎直立,四棱形,基部常木质化,近无毛或被疏柔毛,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cm,宽0.3-1.2cm,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叶柄短,长1-3mm,花期6-10月,花对生或数朵组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叶状;花萼二唇形,长约3mm,被短柔毛,花冠蓝紫色或紫红色,二唇形,上唇盔状,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小坚果卵球形,长1.5mm,具瘤状突起,花期花色鲜艳,茎叶形态独特,是野外识别的重要依据。

黄芩的药材性状与鉴别要点

黄芩以干燥根入药,药材因采收时间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枯芩”和“子芩”,枯芩为生长多年的老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常有分枝,长5-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扭曲的纵纹及网状细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俗称“枯心”,气微,味苦,子芩为生长年限较短的根,根条较粗壮,断面橙黄色或黄色,中心无枯心,质地略软,苦味较淡,饮片类多为斜片或厚片,外表黄棕色,内部黄绿色或棕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

黄芩图片分类与特征解析

为全面展示黄芩的不同形态,可将图片分为以下几类,便于对照识别:

中草药黄苓图片大全

图片类别 特征描述 图片用途
植物全株图 展示黄芩植株整体形态,包括直立茎、对生叶、总状花序及花色(蓝紫色),可见株高差异(30-120cm)。 野外采集、原植物识别
叶片特写图 突出披针形叶片形态,全缘叶缘,叶柄短,两面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叶色深绿。 区分同属植物(如并头黄芩、粘毛黄芩)
花部细节图 展示花萼二唇形、花冠二唇形结构,上唇盔状,下唇3裂,花冠管基部囊状膨大(“黄芩”名源于此)。 植物分类学研究、花形态鉴别
药材原品图 包括枯芩(表面棕黄、有纵纹、断面枯心)和子芩(根条粗壮、断面橙黄),展示不同规格药材。 药材采购、真伪鉴别
饮片加工图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斜片,外皮棕黄,内部黄绿,可见菊花心(放射状纹理)和金心(枯芩中心红棕)。 中药房调剂、炮制品识别
伪品对比图 常见伪品如滇黄芩(根较细小,断面黄色无枯心)、甘肃黄芩(表面灰棕,味苦略涩),突出差异点。 避免混淆,确保药材质量

黄芩图片获取与注意事项

获取黄芩图片可通过专业中药材图鉴(如《中国药典》彩色图谱)、权威数据库(如中国植物图像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材标本馆)、科研机构发布的植物分类资料,或正规药店、药厂的药材实拍图,需注意:野外识别时需结合花果期特征(6-10月),非花果期仅凭茎叶易与同属植物混淆;药材图片应关注断面颜色、气味和质地,避免以单一特征判断真伪;伪品图片需重点对比根的形状、表面纹理和断面特征,如滇黄芩无枯心,甘肃黄芩断面木部黄白色,与黄芩有明显区别。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从图片上区分黄芩和伪品滇黄芩?
A2:黄芩根呈圆锥形,表面棕黄色,断面黄色或棕黄色,老根有枯心(红棕色中心),气微味苦;滇黄芩根较细小,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断面黄色,无枯心,味苦略涩,图片中可通过根的粗细、断面有无枯心及表面颜色差异区分,黄芩断面放射状纹理更明显,滇黄芩质地较疏松。

Q2:黄芩的图片中“金心”是什么?如何识别?
A2:“金心”是黄芩药材(尤其是枯芩)的断面特征,指老根中心红棕色的木质部,因颜色金黄棕褐而得名,图片中表现为断面中央有一明显的红棕色圆心,周围为黄色或黄白色的皮部,形成“金心黄边”的外观,是黄芩品质优良的标志之一;子芩(生长年限短的根)无“金心”,断面整体橙黄色或黄色。

中草药黄苓图片大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哪些中草药能根治痛风?
« 上一篇 昨天
国内中草药研究企业如何突破创新瓶颈?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