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昏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表现为头脑昏沉、头重脚轻、思维迟缓,严重时可伴发天旋地转、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中医学对头昏的认识历史悠久,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涉及风、火、痰、瘀、虚等多种病理因素,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病理产物,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对头昏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头,若气血充盈、阴阳平衡,则头脑清爽;若气血不足、清阳不升,或痰火上扰、清窍被蒙,即可引发头昏,具体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肝阳上亢
情志不遂(如长期焦虑、恼怒),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头部,扰乱清窍,出现头昏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此型多见于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
气血亏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失血过多(如月经量多、慢性出血),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可见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神疲懒言,劳累后加重。
痰湿中阻
饮食肥甘厚味,或思虑过度伤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昏沉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体型肥胖、高脂血症患者多见此型。
肾精不足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先天不足、年老肾亏,或久病耗伤肾精,髓海空虚,可致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健忘失眠、畏寒肢冷(肾阳虚)或五心烦热(肾阴虚)。
瘀血阻窍
外伤跌仆,或气虚血行不畅,或久病入络,导致瘀血内停,阻滞脑络,气血不通,可见头昏刺痛、固定不移、唇甲紫暗、舌有瘀斑,此型多见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患者。
中医辨证论治
头昏的治疗需根据辨证结果,分别采用平肝潜阳、益气养血、健脾化痰、补肾填精、活血化瘀等法,同时结合兼证灵活加减,以下是常见证型的治疗要点:
肝阳上亢证
- 主症:头昏胀痛,耳鸣口苦,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 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平肝潜阳)、杜仲、牛膝(滋补肝肾,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益母草、桑寄生(活血通络,补益肝肾),若肝火亢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若肝肾阴虚明显者,加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滋养肝肾。
气血亏虚证
- 主症:头昏乏力,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治法:益气养血,填精生髓。
- 主方: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安神)、黄芪(补气生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若血虚甚者,加熟地黄、白芍、阿胶养血;若中气下陷者,改用补中益气汤(加黄芪、升麻、柴胡)。
痰湿中阻证
- 主症:头昏沉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濡滑。
- 治法:健脾化痰,升清降浊。
-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 常用药: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天麻(平肝息风,化痰止眩)、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连、竹茹清热化痰;若胸闷气促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肾精不足证
- 主症: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健忘失眠,畏寒肢冷(肾阳虚)或五心烦热(肾阴虚),舌淡胖或红少苔,脉沉细或细数。
- 治法:补肾填精。
- 主方:左归丸(肾阴虚)或右归丸(肾阳虚)加减。
- 常用药:肾阴虚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肾填精)、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龟甲胶、鹿角胶(峻补精髓);肾阳虚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杜仲、仙茅(温肾壮阳),若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若阳虚水泛者,加茯苓、泽泻利水渗湿。
瘀血阻窍证
- 主症:头昏刺痛,固定不移,唇甲紫暗,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 主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通窍开闭,现多用人工麝香或石菖蒲代替)、老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气虚血瘀者,加黄芪、党参益气活血;若瘀血化热者,加黄芩、栀子清热凉血。
中医特色外治法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外治法对头昏也有较好疗效,尤其适用于不愿服药或服药后效果不佳者:
针灸疗法
- 取穴:以百会、风池、太阳、头维、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为主穴,肝阳上亢者加太溪(滋肾阴以制肝阳);气血亏虚者加关元、气海(补益元气);痰湿中阻者加中脘、丰隆(健脾化痰);肾精不足者加肾俞、命门(补肾填精)。
- 操作:百会可平刺或沿头皮斜刺,施以捻转补法;风池、太阳、头维可直刺,用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用泻法(肝阳上亢)或补法(气血亏虚);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推拿按摩
- 手法:按揉风池、风府、太阳、印堂、百会等穴,每穴1-2分钟;拿五经(用五指拿头顶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拿肩井,操作5-10分钟;摩腹(顺时针方向)3-5分钟,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湿,肝阳上亢者可加推桥弓(从耳后翳风穴到缺盆穴,单向推)平肝潜阳;气血亏虚者可横擦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补益气血。
艾灸疗法
适用于虚寒型头昏(如气血亏虚、肾阳虚证),取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百会灸可升提清阳,关元、气海灸可温补元气,足三里、三阴交灸可健脾益气养血。
穴位贴敷
- 肝阳上亢证:取吴茱萸10g,研末,用醋调匀,贴敷于涌泉穴(双),每晚1次,晨起取下,引火下行。
- 气血亏虚证:取党参、黄芪、当归各20g,研末,用姜汁调匀,贴敷于关元、气海穴,隔日1次,温补气血。
调护与生活建议
头昏的康复需结合日常生活调护,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 饮食有节:根据证型选择食物,肝阳上亢者宜食芹菜、菊花、绿豆等清肝泻火之品,忌辛辣油腻;气血亏虚者宜食红枣、桂圆、瘦肉、蛋类等益气养血食物,忌生冷寒凉;痰湿中阻者宜食薏米、山药、陈皮等健脾化痰食物,忌肥甘厚味;肾精不足者宜食黑芝麻、核桃、黑豆等补肾填精食物。
- 起居有常: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尤其避免凌晨1-3点(肝经当令)和5-7点(大肠经当令)熬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度。
- 情志调畅:肝阳上亢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焦虑,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打太极拳等方式调节情绪;气血亏虚者应避免思虑过度,以免耗伤气血。
- 适度运动:根据体质选择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以不疲劳为度,促进气血运行,肝阳上亢者可选择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气血亏虚者应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血。
相关问答FAQs
Q1:头昏就是气血虚吗?需要一直补气血吗?
A:头昏的病因复杂,中医辨证需分清虚实,气血虚仅是其中一种类型,肝阳上亢(实)、痰湿中阻(实)、瘀血阻窍(实)等均可导致头昏,若不辨证盲目补气血,反而可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如肝阳上亢者服补气药易助火,痰湿者服补血药易碍湿),出现头昏应先到正规医院中医科辨证,明确病因后再针对性治疗,不可自行随意进补。
Q2:中医治疗头昏一般多久能见效?需要治疗多久?
A:头昏的见效时间与病程长短、证型复杂程度及患者体质相关,实证(如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病程较短,若辨证准确,治疗得当,多数患者3-5天即可改善症状;虚证(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病程较长,需调理脏腑功能,通常1-2周可见效,但需持续治疗1-3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若头昏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需排除颅内占位、脑血管病变等器质性疾病,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如头颅CT、MRI、颈椎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