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芋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是我国药食同源的常用传统中药,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名医别录》,历代本草多有记载,芋在各地别称颇多,如芋艿、芋头、毛芋、青芋等,其栽培品种丰富,根据块茎形态和颜色可分为多子芋、多头芋、魁芋等类型,其中药用以魁芋品质为佳。
从植物形态来看,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3米,块茎通常卵球形,常生有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匐根,叶基生,叶柄绿色或紫红色,长可达1.2米,叶片盾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叶脉凸出;佛焰苞管长约12厘米,粉绿色,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黄绿色或绿白色,附属片圆锥形,雄花、雌花及中性花相间排列,花期7-9月,果期9-10月,多栽培于水田或低湿地带。
中医理论认为,芋性平,味甘、辛,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补虚、散结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其临床应用广泛,内服可治脾胃虚弱、纳少乏力、瘰疬、瘿瘤、小儿疳积、久痢便血等症,外用则适用于痈肿疮毒、烫伤、蛇虫咬伤、蜂螫伤等,如《本草纲目》记载:“芋主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疗烦止渴,令人肥白,去皮,捣烂,醋调敷毒,若肿硬未成脓者,涂之即散。”《日华子本草》亦言:“芋益脾胃,调中气,添精益髓。”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芋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淀粉(含量约70%)、蛋白质、多糖、皂苷、生物碱、矿物质(钾、钙、磷、铁等)及维生素B族等,芋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调节血糖的作用;皂苷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抑菌活性;钾元素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调节血压,芋中的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可产生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抵抗力,其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为更直观展示芋的主要成分与作用,现将关键信息整理如下: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主要作用与功效 |
---|---|---|
碳水化合物 | 淀粉、多糖 | 提供能量,增强免疫,调节血糖 |
蛋白质与氨基酸 | 黏液蛋白、必需氨基酸 | 修复组织,增强机体抵抗力 |
生物活性物质 | 皂苷、生物碱 | 抗炎、抗肿瘤、抑菌、消肿 |
矿物质 | 钾、钙、磷、铁、锌 | 维持电解质平衡,促进骨骼健康,补血 |
维生素 | 维生素B1、B2、C | 促进新陈代谢,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
需要注意的是,芋虽药食同源,但生芋或未煮熟的芋含有草酸钙针晶和皂苷,对口腔及消化道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舌麻、痒、肿胀甚至中毒反应,故内服时必须彻底煮熟,外用则需鲜品捣烂敷患处,脾胃湿热、痰火积滞者及糖尿病患者应慎食,过敏体质者使用前需做皮肤测试。
相关问答FAQs
Q1:生芋为什么不能直接食用?
A1:生芋中含有的草酸钙针晶和皂苷类物质,会对口腔、咽喉及消化道黏膜产生强烈刺激,导致舌头发麻、喉咙肿胀、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草酸钙针晶呈针状,易刺入黏膜组织,引起炎症反应;皂苷则能破坏细胞膜结构,损害消化道功能,芋必须彻底煮熟(高温可破坏草酸钙针晶结构并降低皂苷毒性)后方可食用,药用时也需遵医嘱炮制。
Q2:芋头和魔芋有什么区别?
A2:芋头与魔芋虽同为草本植物,但科属、成分及功效差异显著:芋头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块茎富含淀粉、蛋白质和黏液蛋白,性平味甘,健脾补虚;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植物,主要成分是魔芋葡甘聚糖(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热量极低,具有润肠通便、降血脂作用,但生魔芋含有毒生物碱,需经草木灰搓洗脱毒或专业加工后才能食用,芋头口感软糯,常作为主食或蔬菜;魔芋则多加工成魔芋爽、魔芋爽等低卡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