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中医治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经典论述,认为疼痛的基本病机是经络不通或气血亏虚、脏腑失养,中医治疗疼痛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多种方法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以下从中医理论体系出发,详细介绍疼痛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应用。

疼痛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疼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疼痛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仆损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相关,核心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 不通则痛: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或痰、湿、瘀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使“不通”而产生疼痛,如外感风寒之邪,凝滞经络,可见头身疼痛;跌仆损伤致瘀血内停,则局部刺痛固定不移。
  • 不荣则痛: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导致“不荣”而疼痛,如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滞;血虚则经脉失养,可见隐隐作痛;阳虚则寒从中生,脉络拘急而痛。

不同部位的疼痛还与相关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如头痛与肝、脾、肾及督脉、膀胱经有关;腰痛与肾、膀胱经相关;关节痛与肝、肾及筋骨关系密切。

中医治疗疼痛的主要方法

中医治疗疼痛方法多样,涵盖中药、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穴位贴敷等多种手段,临床需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诱因及全身症状,结合辨证结果选择适宜疗法。

(一)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疼痛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核心在于“辨证论治”,通过调整机体气血阴阳达到止痛目的。

中药内治法

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机,常分为以下证型论治:

疼痛的中医治疗

  • 气滞血瘀证:疼痛部位固定,如针刺,夜间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柴胡等)或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等)。
  • 寒凝血瘀证: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局部冷感,舌淡暗、苔白,脉紧或沉迟,治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方用温经汤(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芍药等)或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等)。
  • 湿热蕴结证:疼痛伴有灼热感,局部红肿,口干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四妙丸(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或宣痹汤(防己、杏仁、滑石、连翘等)。
  • 气血亏虚证:疼痛隐隐,劳累后加重,伴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养血、濡络止痛,方用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等)或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 肝肾亏虚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乏力,舌红少苔或淡胖苔白,脉沉细,治以补益肝肾、强筋止痛,方用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等)或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

中药外治法

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达到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的效果,常用方法包括:

  • 膏药贴敷:如麝香止痛膏(活血止痛、舒经活络)、伤湿止痛膏(祛风湿、活血止痛),适用于关节痛、肌肉拉伤;
  • 熏洗疗法:用中药煎汤熏洗患处,如海桐皮汤(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用于风湿痹痛;
  • 热熨疗法:将药物炒热后装入布袋熨烫患处,如粗盐配吴茱萸、干姜,适用于寒凝型腹痛、腰痛。

(二)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疼痛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节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临床常用毫针、电针、温针灸、火针等,选穴原则以“局部取穴+远端取穴+辨证取穴”结合。

  • 局部取穴:直接取疼痛部位腧穴,如头痛取百会、太阳、风池;腰痛取肾俞、腰阳关、阿是穴;膝关节痛取犊鼻、膝眼、阳陵泉。
  • 远端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取远端穴位,如“腰背委中求”,腰痛取委中;“头项寻列缺”,头痛取列缺;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关。
  • 辨证取穴:根据证型配穴,如气滞血瘀加血海、膈俞;寒凝加灸关元、命门;气血亏虚加气海、血海、足三里。

针灸对各类疼痛均有较好疗效,如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痛经等,临床研究显示针灸可通过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释放,抑制疼痛信号传导。

(三)推拿按摩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调节经络气血,缓解肌肉痉挛,达到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的目的,常用手法包括滚法、按法、揉法、拿法、点穴、弹拨等,适用于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关节功能障碍等。

  • 颈肩痛:拿风池、肩井,按揉天宗、肩贞,滚法放松斜方肌;
  • 腰痛:按揉肾俞、大肠俞,点按委中、环跳,擦法放松腰部肌肉;
  • 关节痛:根据关节部位采用摇法、扳法,配合拿捏、按揉,改善关节活动度。

推拿操作需根据患者体质、疼痛程度调整力度,急性期(红肿热痛)慎用重手法,慢性期可适当加强刺激。

疼痛的中医治疗

(四)艾灸与拔罐

艾灸和拔罐均为中医外治法,通过温热刺激或负压作用,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风除湿的效果,适用于寒湿型、瘀血型疼痛。

  • 艾灸:常用艾条温和灸、隔姜灸、隔蒜灸,取穴以阿是穴、关元、足三里、肾俞等为主,如寒湿腰痛可灸肾俞、腰阳关、委中;虚寒性胃痛可灸中脘、足三里。
  • 拔罐:包括留罐、闪罐、走罐,适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疼痛,如背痛、腰痛、肩痛,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皮肤敏感者缩短时间。

常见疼痛类型中医辨证与治法参考

为更直观展示中医治疗疼痛的应用,以下列举常见疼痛类型的辨证分型及代表治法(见表):

疼痛类型 辨证分型 治法 代表方剂/穴位 适用疗法
头痛 风寒袭络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川芎茶调汤(川芎、荆芥、防风) 针灸(风池、太阳)、艾灸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息风止痛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 针灸(风池、太冲)、中药
腰痛 寿湿腰痛 温补肾阳、散寒除湿 肾着汤(干姜、茯苓、白术) 推拿、艾灸(肾俞、腰阳关)
瘀血腰痛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 针灸(委中、环跳)、拔罐
关节痛 风湿痹阻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 中药熏洗、拔罐、针灸
痰瘀互结 化痰祛瘀、通络止痛 双合汤(桃仁、红花、半夏、茯苓) 中药(内服+外敷)、推拿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疼痛起效慢吗?需要多久才能见效?
A:中医治疗疼痛的起效时间因疼痛类型、病程长短、个体差异而异,急性疼痛(如扭伤、落枕)通过针灸、推拿或外用膏药,往往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缓解;慢性疼痛(如腰肌劳损、关节炎)需综合调理,一般1-2个疗程(7-10天/疗程)后逐渐显效,部分患者需3-5个疗程稳定疗效,中医强调“标本兼治”,不仅止痛,还注重调节体质,减少复发,因此疗程相对较长,但效果持久且副作用小。

Q2:疼痛患者日常调理需要注意什么?
A:疼痛患者日常调理需结合中医“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注意以下几点:① 避免诱因:如寒湿型疼痛注意保暖,避免久居潮湿环境;瘀血型疼痛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② 饮食调理:气血亏虚者可食红枣、山药、桂圆;湿热型疼痛忌辛辣油腻,多食薏米、绿豆;③ 适当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导引术,促进气血流通;④ 情志调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情绪异常易加重气血失调,诱发疼痛,若疼痛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草药?其功效、特性及用法有何特别之处?
« 上一篇 今天
种植药材之母是谁?如何奠定药材种植根基?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