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储留属中医“癃闭”范畴,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其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密切相关,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通过审察病因病机,调整脏腑功能,恢复膀胱气化,从而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
病因病机:虚实夹杂,三焦气化失司
尿储留的发病可概括为“虚”与“实”两端,实证多因外感六淫(如风热、湿热)、内伤七情(如肝郁)、或瘀血、结石阻滞,导致肺、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通,膀胱气化受阻;虚证则因久病、年老、体弱,致肾阳不足、脾气亏虚,膀胱气化无力,小便排出不畅,具体而言,肺热壅盛致水道失于宣降,湿热蕴结下注膀胱,肝郁气滞致三焦决渎失职,瘀血阻滞致尿路不通,均为实证;肾阳亏虚、脾气下陷则属虚证,临床常虚实夹杂,如湿热日久损伤肾阳,或气虚推动无力致瘀血内停。
治疗原则:辨证施治,以“通”为用
中医治疗尿储留的总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通利”恢复膀胱气化,但需根据不同证型选择具体治法,兼顾整体调节。
(一)实证:清热、利湿、行气、化瘀,以通为用
-
清热利湿,通利水道
适用于湿热蕴结证,多见于下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合并感染等,症见小便点滴不通或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泻火、利湿通淋,代表方为八正散(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大黄、甘草梢、灯心草),若热毒炽盛,高尿闭、尿痛明显,可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湿热伤阴,口干咽燥,去大黄,加麦冬、生地养阴。 -
行气开郁,疏利三焦
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多见于情志不畅、神经源性尿储留,症见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胁腹胀满,多烦善怒,或咽干口苦,舌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行郁散结,代表方为沉香散(沉香、石韦、滑石、当归、王不留行、冬葵子、白芍),若气郁化火,口苦尿黄,加黄芩、龙胆草清肝热;若气滞血瘀,小腹刺痛,加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
活血化瘀,通窍利尿
适用于瘀血阻滞证,多见于外伤、手术、久病入络导致尿路狭窄或前列腺增生,症见小便滴沥不畅或尿细如线,小腹刺痛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以活血祛瘀、通窍利尿,代表方为代抵当丸(大黄、芒硝、桃仁、当归、穿山甲、生地、肉桂)或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若瘀血重,加地龙、路路通通络;若兼气虚,加黄芪、党参益气行血。
(二)虚证:温阳、补气、健脾,以助气化
-
温阳化气,补肾利尿
适用于肾阳不足证,多见于老年体弱、慢性疾病后期或膀胱括约肌功能减退,症见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尿无力,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代表方为济生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肉桂、牛膝、车前子),若阳虚明显,四肢厥冷,加仙茅、淫羊藿温肾壮阳;若肾阴亏虚,口干咽燥,去附子、肉桂,加枸杞子、女贞子滋阴补肾。 -
补脾益肾,升清降浊
适用于脾气亏虚证,多见于久病、产后或中气下陷者,症见小便不畅或尿意频而量少,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弱,治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当归)加茯苓、泽泻,若脾虚湿盛,脘腹胀满,加苍术、厚朴健脾燥湿;若兼肾虚,加菟丝子、覆盆子补肾固涩。
(三)特殊治法:宣肺通调,内外合治
-
宣肺通调,提壶揭盖
适用于肺热壅盛证,多见于感冒、肺炎等影响肺功能者,症见小便不畅,呼吸急促,咳嗽痰黄,咽干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数,肺为水之上源,肺热不能通调水道,治以宣肺清热、提壶揭盖,代表方为清肺饮(黄芩、桑白皮、麦冬、车前子、茯苓、山栀、木通)加桔梗、杏仁,宣发肺气,通利水道。 -
内外合治,协同增效
除内服药物外,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敷等外治法增强疗效,针灸取穴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实证用泻法,虚用补法,可加艾灸关元、气海温阳化气;推拿以摩腹(顺时针)、按揉关元、中极、三阴交为主,每次10-15分钟;中药外敷取芒硝、冰片各10g研末,调敷神阙、关元穴,通过皮肤渗透促进膀胱气化。
辨证分型与治疗简表
辨证分型 | 治法 | 代表方药 | 主要症状特征 |
---|---|---|---|
湿热蕴结证 | 清热利湿通淋 | 八正散 | 小便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肝郁气滞证 | 疏肝理气行郁 | 沉香散 | 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胁腹胀满,多烦善怒,舌红苔薄白,脉弦 |
瘀血阻滞证 | 活血化瘀通窍 | 代抵当丸/血府逐瘀汤 | 小便滴沥不畅,小腹刺痛固定,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肾阳不足证 | 温阳化气利尿 | 济生肾气丸 | 小便无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
脾气亏虚证 | 健脾益气升清 | 补中益气汤+茯苓、泽泻 | 小腹坠胀,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 |
肺热壅盛证 | 宣肺清热通调 | 清肺饮+桔梗、杏仁 | 呼吸急促,咳嗽痰黄,小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数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尿储留一般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尿储留的见效时间与证型、病程、体质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实证(如湿热、气滞)一般用药3-5天可改善症状,小便逐渐通畅;虚证(如肾阳虚、脾气虚)需1-2周调理,因气化功能恢复较慢;若为神经源性尿储留或前列腺增生严重者,需结合西医治疗,中医作为辅助,通常2-4周可见明显效果,若用药5天症状无缓解,建议及时完善尿常规、泌尿系B超等检查,排除尿路结石、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问题2:尿储留患者日常调理需要注意什么?
答:日常调理对尿储留康复至关重要,饮食宜清淡,多食利湿通淋食物(如冬瓜、薏米、赤小豆),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饮酒,以免助湿生热;避免久坐憋尿,定时排尿(每2-3小时一次),训练膀胱功能;保持情志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尤其肝郁气滞者需调节情绪;可配合穴位按摩(每日按揉三阴交、关元穴各5分钟)或腹部热敷(温水袋敷小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虚证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防止阳气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