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珍珠母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蚌科动物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等贝壳的珍珠层,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本草汇言》,具有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退翳、敛疮生肌之效,临床常用于肝阳上亢、心神不宁、目赤翳障、疮疡溃烂等症,珍珠母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其药效源于独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使用时需注意辨证论治,避免不良反应。
珍珠母的基源与性状
珍珠母为贝壳的珍珠层,呈片状或破碎块状,边缘薄,中间厚,一面光滑,具银白色光泽(珍珠层),另一面粗糙,呈乳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生长纹,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呈层状,可见闪烁的珍珠样光泽,无臭,味淡,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净,干燥即可入药。
珍珠母的功效与应用
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症
珍珠母性寒质重,入肝经,能“平肝阳、潜浮越”,为治疗肝阳上亢要药,临床常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配伍石决明、龙骨、牡蛎等可增强平肝潜阳之效,如《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之“珍珠母汤”,以珍珠母配伍龙齿、磁石、酸枣仁,主治肝阳上亢之头痛、失眠,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的碳酸钙及微量元素可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缓解因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等引起的肝阳上亢症状。
安神定惊,缓解心神不宁之证
珍珠母归心经,能“镇心安神、定惊止痉”,适用于心悸、怔忡、惊痫、失眠等症,因其性寒,尤宜心火亢盛或阴虚火旺之神志不安,常与朱砂、琥珀、远志等同用,如《中国药典》收录的“珍珠母丸”,以珍珠母配伍朱砂、当归、人参,主治心肝阳亢、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药理研究显示,珍珠母提取物可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减少自主活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明目退翳,改善目疾
珍珠母能“清肝热、退翳障”,常用于肝热目赤、视物模糊、眼生翳膜等症,如《审视瑶函》之“珍珠散”,以珍珠母配伍炉甘石、冰片、硼砂,研粉外用,治疗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现代医学认为,其含有的氨基酸、锌等成分可促进角膜修复,缓解结膜炎、角膜炎等炎症反应。
敛疮生肌,疗疮疡溃烂
珍珠母外用能“清热解毒、敛疮生肌”,适用于溃疡不敛、湿疮湿疹、烫伤烧伤等症,常配伍炉甘石、青黛、冰片等,研粉撒于患处或用麻油调敷,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研究证实,珍珠母中的碳酸钙可中和创面酸性分泌物,壳角蛋白能形成保护膜,减少感染,缩短愈合时间。
珍珠母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珍珠母主要含碳酸钙(90%~95%),少量有机质(如壳角蛋白、氨基酸,包括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以及多种微量元素(锌、锰、硒、铜等),碳酸钙是抗惊厥、抗溃疡的主要成分;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参与机体代谢,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作用。
药理作用
- 镇静抗惊厥:珍珠母提取物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延长睡眠时间,对抗士的宁、咖啡因引起的惊厥。
- 降血压:其水提液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对肾性高血压模型大鼠有显著降压作用。
- 抗溃疡:碳酸钙可中和胃酸,壳角蛋白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 促进组织修复:含有的胶原蛋白和微量元素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
- 免疫调节: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珍珠母临床配伍应用表
配伍药物 | 功效协同作用 | 主治病症 |
---|---|---|
石决明、龙骨 | 平肝潜阳之力增强 |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烦躁易怒 |
朱砂、酸枣仁 | 重镇安神、养血安神 | 心火亢盛之惊悸失眠、多梦易醒 |
菊花、决明子 | 清肝明目、退翳明目 | 肝热目赤、视物模糊、眼生翳膜 |
炉甘石、冰片 | 清热解毒、敛疮生肌 | 溃疡不敛、湿疮湿疹、烫伤 |
使用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因珍珠母性寒,易伤脾胃;孕妇慎用,其寒凉之性可能影响胎儿。
- 煎服方法:入煎剂宜打碎先煎,有效成分更易溶出;外用研末撒布或调敷,用量根据病症调整,一般内服10~25g,外用适量。
- 配伍禁忌:不宜与四逆汤、理中汤等温里药同用,以免降低寒凉之性;不宜与含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长期联用,可能增加毒性。
相关问答FAQs
Q1:珍珠母和珍珠是一回事吗?功效有何不同?
A:珍珠母与珍珠来源相同(均为贝壳珍珠层),但功效侧重不同,珍珠母以平肝潜阳、安神定惊为主,常用于肝阳上亢、心神不宁;珍珠则偏重于安神定惊、明目退翳、解毒生肌,且外用可美容(如美白祛斑),珍珠母药力较缓,适合长期调理;珍珠药力较强,多用于急症或外用。
Q2:珍珠母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A:珍珠母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脾胃不适,如腹胀、食欲减退、便溏等,因其性寒且含大量碳酸钙,过量还可能影响钙吸收或导致便秘,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脾胃虚弱者可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同服;服药期间避免食用辛辣、生冷食物;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