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黑老虎,学名Kadsura coccinea,为木兰科植物,别名冷饭团、布福娜、过山风等,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省份如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以干燥的根或藤茎入药,是民间常用的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治疗药物,其名称虽带“老虎”,却非猛兽,而是因其药效猛烈、根茎表面纹理斑驳似虎斑而得名,黑老虎的药用价值与形态特征紧密相关,准确识别其植物特征对药材采集与应用至关重要。
黑老虎的形态特征(对应图片识别要点)
黑老虎为木质藤本植物,植株形态独特,各部位特征鲜明,具体可通过以下结构识别(见表1)。
表1 黑老虎主要形态特征识别表
部位 | 形态特征描述 |
---|---|
根 | 木质化,圆柱形或略呈结节状,直径3-10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浅棕红色,可见放射状纹理(“菊花心”),气微,味淡微涩。 |
茎 | 老茎灰褐色,具纵裂和皮孔,嫩茎常带紫红色,圆柱形,有纵棱,幼枝密被褐色短柔毛。 |
叶 | 革质,互生,叶片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5cm,宽3-8cm,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背浅绿色,沿脉被疏短毛;叶柄长1-2cm,有纵沟。 |
花 | 单生于叶腋或与叶对生,花梗长3-8cm,被褐色短柔毛;花被片红色(偶见白色),10-18片,肉质,椭圆状倒卵形,长1.5-2.5cm,雄蕊群扁球形,心皮多数,聚合果近球形。 |
果实 | 聚合果近球形,直径6-10cm,熟时红色或紫红色,小浆果倒卵形,密被褐色短绒毛;果柄长3-8cm,种子淡黄褐色,肾形,长5-7mm。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黑老虎性温,味辛微苦,归肝、胃经,其药效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行气解郁”为核心,传统中医常用于:
- 跌打损伤:症见局部瘀肿、疼痛、活动受限,可单用根茎泡酒或配伍三七、当归等,内服外用均可;
- 风湿痹痛:针对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尤其适合寒湿痹阻型,常与威灵仙、独活、桂枝等同用;
- 胃脘疼痛:因气滞血瘀或寒凝胃脘所致的胃痛、脘腹胀满,可配高良姜、香附、延胡索等;
- 月经不调:针对经行腹痛、经闭、经色暗有块,需与益母草、丹参、红花等活血调经药同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黑老虎含三萜类、木脂素、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改善微循环及调节免疫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9-15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吞服,每次1-3g;亦可泡酒(如黑老虎酒,取根茎100g,白酒500ml,浸泡7天后服用,每次10-20ml),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研末调敷。
-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因其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阴虚火旺者慎用,避免加重口干、潮热等症状;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禁忌);服药期间若出现皮肤瘙痒、红疹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黑老虎的果实可以食用吗?是否具有药用价值?
A1:黑老虎的成熟果实(小浆果)可少量食用,味甜微酸,富含维生素C,民间有“野果”之称,但需注意,未成熟果实含鞣质,易引起涩味或肠胃不适,药用部位主要为根和藤茎,果实虽有研究提及含抗氧化成分,但传统中医及药典均未将其列为药用部位,不建议自行用果实治病。
Q2:如何辨别黑老虎药材的真伪?市面上是否有混淆品?
A2:真品黑老虎药材根茎特征明显:表面灰棕至黑褐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断面黄白色至浅棕红色,呈“菊花心”(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淡微涩,常见混淆品为同科植物“异形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a),其根茎断面为棕黄色,无“菊花心”,味苦辛辣,且断面可见众多细小孔洞(导管群),需注意区分,购买时建议选择正规药店,或通过横切面、气味等特征初步鉴别,必要时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