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是中医常见病证,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癃”指小便不畅、尿线细短,“闭”指小便不通、点滴全无,现代医学中的尿潴留、无尿症、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中医认为癃闭的基本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治疗当以通利水道为基本原则,结合虚实寒热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癃闭的病因可概括为虚实两端:实者多因湿热、瘀血、结石等阻塞尿路,或肺热、肝郁导致气化不利;虚者多因脾肾亏虚,膀胱气化无权,具体而言:
- 湿热蕴结:过食辛辣肥甘,或下阴不洁,湿热内生,下注膀胱,阻滞气机,小便不通,小腹胀满,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数。
- 肺热壅盛:风热犯肺,或热邪壅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见小便不畅,呼吸急促,咽干,渴喜冷饮,舌红苔薄黄,脉数。
- 肝气郁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三焦水液运行,则小便不通,胁腹胀痛,多烦善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 尿路阻塞:瘀血、结石、败精阻滞尿路,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线,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 中气下陷: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失职,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弱。
- 肾阳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伤肾,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面色㿠白,腰膝冷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癃闭强调辨证分型,针对不同病机采用清热利湿、宣肺通调、疏肝理气、行瘀散结、升提中气、温补肾阳等治法,具体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湿热蕴结型 | 小便点滴不通,小腹胀满,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数 | 清热利湿,通利水道 | 八正散(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大黄、甘草梢等) |
肺热壅盛型 | 小便不畅,呼吸急促,咽干,渴喜冷饮,舌红苔薄黄,脉数 | 清肺热,利水道 | 清肺饮(黄芩、桑白皮、麦冬、车前子、茯苓、山栀、木通等) |
肝气郁滞型 | 小便不通,胁腹胀痛,多烦善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 疏肝理气,通利水道 | 沉香散(沉香、陈皮、当归、王不留行、石韦、冬葵子、滑石等) |
尿路阻塞型 | 小便点滴而下,尿细如线,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 代抵当丸(大黄、芒硝、桃仁、当归、穿山甲、生地、肉桂等) |
中气下陷型 | 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弱 | 升提中气,以升清降浊 |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等) |
肾阳亏虚型 | 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面色㿠白,腰膝冷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 济生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附子、肉桂等) |
其他治疗方法
- 针灸治疗:实证取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秩边,用泻法,可配合电针增强通利效果;虚证取脾俞、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用补法,并加灸法以温阳化气,耳针可取肾、膀胱、三焦、尿道、神门,埋针或压豆。
- 外治法:敷贴法用独头蒜1个(捣烂)、栀子3枚(研末)、食盐少许,混合后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适用于湿热或实证癃闭;或用葱白500g(切碎)麝香0.9g(研末),炒热后敷脐部,适用于尿路阻塞型,导尿法适用于急症(如尿潴留),但需配合中药调理,避免反复使用。
调护与注意事项
-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利湿利尿食物如冬瓜、薏米、赤小豆,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肾阳亏虚者可适当食用羊肉、韭菜等温补食物,避免生冷寒凉之品。
- 情志调畅:肝气郁滞型患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情绪。
- 起居有常:避免久坐久卧,适当活动以促进气血运行;注意下阴卫生,预防尿路感染。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癃闭多久能见效?
A1:癃闭的见效时间与证型、病程、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相关,一般而言,实证(如湿热、肝郁)病程较短,若辨证准确,用药后1-3天可逐渐改善;虚证(如肾阳亏虚、中气下陷)病程较长,需调理1-2周方显效,部分患者需坚持治疗1个月以上,若用药3天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尿路结石、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Q2:癃闭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2:日常需注意“三多三少”: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以淡盐水或温开水为宜)、多活动(避免久坐,可做提肛运动)、多排尿(有尿意及时排出,不可憋尿);少食辛辣(如辣椒、花椒)、少饮酒、少食生冷(如冰镇饮料、西瓜),老年男性合并前列腺增生者,需定期检查,避免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以免加重排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