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头痛,中医称为“头风”“偏头风”,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风、火、痰、瘀之邪上扰清窍相关,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通过调和气血、平肝息风、化痰通络、益气养血等方法缓解症状,减少发作,以下从常见证型、代表方剂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阐述。
肝阳上亢证
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阳上扰清窍,致头痛发作。
临床表现:头痛多为一侧或双侧胀痛、跳痛,常伴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15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杜仲15g,牛膝15g,桑寄生15g,栀子10g,黄芩10g,益母草15g,茯神15g,夜交藤20g。
功效:平肝潜阳,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加减应用:若肝火旺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若肝肾阴虚明显者加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以滋养肝肾;若头痛剧烈加僵蚕、全蝎以息风通络。
瘀血阻络证
病因病机:久病入络,或外伤后瘀血内停,或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脑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经久不愈,或头部有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细涩。
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15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麝香0.1g(冲服,或用人工麝香替代),老葱3根,生姜10g,大枣5枚,黄酒适量。
功效: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加减应用:若气虚血瘀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活血;若瘀血化热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凉血;若头痛剧烈加全蝎、蜈蚣以搜风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
病因病机: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失血过多,致气血生化不足,脑失所养,“不荣则痛”。
临床表现:头痛隐隐,遇劳加重,休息后减轻,伴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代表方剂:八珍汤
组成:人参10g(或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20g。
功效:益气养血,填精生髓。
加减应用:若血虚甚者加阿胶、何首乌以养血;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若兼血瘀者加丹参、鸡血藤以活血通络。
痰浊中阻证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致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昏蒙,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12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5枚。
功效: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息风。
加减应用: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竹茹以清热化痰;若痰湿壅盛者加苍术、藿香以增强燥湿化浊;若头痛甚者加僵蚕、石菖蒲以化痰通窍。
常见证型方剂简表
证型 | 代表方剂 | 主要组成(简) | 功效 | 主治要点 |
---|---|---|---|---|
肝阳上亢证 | 天麻钩藤饮 |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栀子 | 平肝潜阳,清热活血 | 头跳痛、头晕目眩、面红口苦 |
瘀血阻络证 | 通窍活血汤 |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 |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 头痛固定、痛如锥刺、舌暗有瘀斑 |
气血亏虚证 | 八珍汤 |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 | 益气养血 | 头痛隐隐、遇劳加重、乏力心悸 |
痰浊中阻证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生姜 | 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 头昏蒙、头重如裹、胸闷痰多 |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偏头痛需严格辨证,结合患者体质、病程长短及伴随症状灵活选方,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可协同增强疗效,患者应调畅情志,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规律作息,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减少发作诱因,若头痛剧烈、持续不缓解或伴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偏头痛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A1: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证型、病程、体质及用药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轻证(如偶发肝阳上亢型)服药1-2周可缓解症状;慢性、反复发作患者(如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型)需坚持治疗1-3个月,通过调理体质减少发作频率,若用药2周症状无改善,需及时复诊调整方剂。
Q2:偏头痛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A2:饮食宜清淡、规律,避免过饥过饱,根据证型调整:肝阳上亢者忌咖啡、浓茶、辛辣食物,可多食菊花、芹菜、绿豆等清肝泻火之品;痰浊中阻者忌肥甘厚味、生冷油腻,少食甜食、饮料,可食薏米、山药、陈皮等健脾化痰;气血亏虚者宜食红枣、桂圆、瘦肉、蛋类等益气养血食物,戒烟限酒,避免食用含酪胺、亚硝酸盐的食品(如陈奶酪、腌制肉类),可能诱发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