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癣是皮肤科常见真菌感染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圆癣”“钱癣”,因其皮损多呈圆形或环形,如钱币状而得名,该病以皮肤出现环形红斑、丘疹、水疱,伴剧烈瘙痒,边界清晰,中心自愈向周围扩散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等暴露部位,具有传染性,中医治疗体癣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外治相结合,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祛除病邪,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中医对体癣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体癣的发生总由“风、湿、热、虫”外邪侵袭肌肤所致,与体质强弱密切相关。外因为感受风湿热邪,或接触患者、污染物,虫毒(真菌)乘虚侵袭肌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内因则多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有关,具体而言:
- 湿热蕴结:素体肥胖,过食辛辣油腻,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湿热下注或泛溢肌肤,发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明显,瘙痒剧烈;
- 血虚风燥:病程日久,或年老体弱,血虚生风,肌肤失养,干燥脱屑,瘙痒夜间加重,皮损肥厚粗糙;
- 肝经湿热: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湿热循经外泛,皮损多发于躯干、胁肋,伴口苦、烦躁等症。
真菌(“虫毒”)黏滞难去,若治疗不彻底或正气不足,易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
中医辨证分型与内治法
中医治疗体癣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皮损特点、伴随症状等分为不同证型,内服药物调理全身,兼顾“扶正”与“祛邪”。
(一)常见证型与方药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味 |
---|---|---|---|---|
湿热蕴结型 | 皮损鲜红,丘疹、水疱密集,渗出明显,瘙痒剧烈,伴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 |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 萆薢渗湿汤合龙胆泻肝汤 | 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龙胆草、栀子、当归、生地 |
血虚风燥型 | 病程较长,皮损干燥、脱屑、肥厚粗糙,色素沉着,瘙痒夜间加重,伴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少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 |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甘草 |
肝经湿热型 | 皮损多发于躯干、胁肋,情绪波动时瘙痒加重,伴烦躁易怒、口苦、胁胀,舌红苔黄,脉弦 | 清肝利湿,理气止痒 | 柴胡疏肝散合龙胆泻肝汤 | 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甘草 |
加减应用: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渗出明显者加苦参、土茯苓;皮损肥厚者加丹参、鸡血藤、僵蚕。
(二)中成药应用
对于轻症或不愿服用汤剂者,可选用中成药:
- 湿毒清胶囊:适用于血虚风燥型,养血润肤、祛湿止痒;
- 龙胆泻肝丸:适用于肝经湿热型,清肝胆、利湿热;
- 肤痒颗粒:适用于湿热蕴结型,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中医特色外治法
外治是中医治疗体癣的重要环节,直接作用于患处,药物直达病所,起效迅速,根据皮损表现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方法:
(一)中药外洗
适用于皮损面积较大、渗出或瘙痒明显者,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
- 急性期(无渗出):苦参30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黄柏20g、蛇床子20g,煎水取汁,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 渗出明显者:加马齿苋30g、五倍子20g,以收敛燥湿;
- 慢性期(肥厚粗糙):加艾叶20g、透骨草30g,以活血软坚。
(二)中药膏剂/酊剂
适用于皮损局限、干燥或轻度肥厚者,直接涂抹患处,每日2-3次。
- 青黛膏:青黛、黄柏、煅石膏、滑石,研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清热解毒、收敛止痒;
- 黄连膏:黄连、黄柏、姜黄、当归、麻油,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 土槿皮酊:土槿皮、苦参、蛇床子,75%乙醇浸泡,外涂患处(注意避免黏膜及破损皮肤)。
(三)针灸与放血疗法
- 艾灸:适用于慢性体癣,皮损肥厚、瘙痒顽固者,于患处隔姜灸,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以温通经络、祛风止痒;
- 放血疗法:在皮损周围围刺,或取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位点刺放血,每周1次,适用于湿热蕴结型,以清热泻火、活血通络。
预防调护
体癣易复发,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需结合生活调护降低复发风险:
-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潮湿环境,尤其夏季出汗后及时擦干;
- 避免交叉感染:不与患者共用毛巾、衣物、拖鞋,公共浴室尽量使用淋浴,避免接触患癣的动物;
- 饮食调理:忌辛辣、油腻、海鲜发物(如辣椒、酒、牛羊肉),多食健脾利湿或养血润燥之品,如薏苡仁、山药、百合、黑芝麻等;
- 增强体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如太极、八段锦)以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 彻底治疗: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1-2周,避免因“症状消失即停药”导致真菌残留复发。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体癣多久能见效?
A:中医治疗体癣的见效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证型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急性期(湿热蕴结型)患者,若内服中药配合外治,通常3-5天瘙痒可明显减轻,皮损红斑、水疱逐渐消退;慢性期(血虚风燥型)患者因病程较长、皮肤肥厚,需2-4周才能看到明显改善,建议坚持治疗,即使症状消失后继续巩固1-2周,以降低复发率。
Q2:体癣治愈后容易复发,中医如何预防复发?
A:体癣复发多与“正虚邪恋”相关,中医预防复发需从“扶正”与“祛邪”两方面入手:① 调理体质:脾虚者常服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养血润肤;② 避免诱因: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接触传染源,忌辛辣刺激饮食;③ 巩固治疗:治愈后每周用中药外洗1-2次(如苦参、地肤子煎水),或涂抹青黛膏、黄连膏预防真菌残留;④ 情志调畅:肝经湿热型患者需调节情绪,避免肝郁化火加重病情,通过综合调理,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