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木,又名白背叶、白背根、野桐,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的根或叶,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中草药,其植株多为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黄色星状绒毛,叶片阔卵形或卵圆形,长7-1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略呈心形,叶背密被灰白色星状绒毛,故名“白背木”,花期6-8月,果期8-10月,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云南等地的丘陵、山坡、灌丛中。
性味归经:根据《岭南采药录》《福建中草药》等记载,白背木性平,味辛、微苦,归肝经、脾经。
功效主治:白背木在传统中医中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活血消肿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肺热咳嗽、泄泻、痢疾、黄疸、湿疹、皮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背木含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功效 | 主治病症 | 常用用法 |
---|---|---|
清热解毒 | 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 根15-30g,煎汤内服;外用鲜叶捣敷 |
利湿止痒 | 湿疹、皮炎、皮肤瘙痒 | 鲜叶适量,煎水外洗;或研末调敷 |
活血消肿 | 跌打损伤、骨折肿痛、产后瘀血 | 根15-30g,煎酒服;鲜叶捣烂外敷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用至60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白背木有小毒,内服不宜过量,久服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
使用禁忌: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皮肤破损处外用时需避免大面积使用,以防刺激。
现代药理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背木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白背木还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在皮肤科和外伤科疾病治疗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关问答FAQs
-
白背木和白背根是同一种植物吗?
答:白背木和白背根其实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名称,白背木通常指整个植株,而白背根特指其根部,在药用时,根部和叶的功效有所侧重,根部偏于清热利湿、活血消肿,叶则更侧重于解毒止痒,临床使用时可根据具体病症选择不同部位入药。 -
使用白背木治疗湿疹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用白背木治疗湿疹时,急性期渗出较多者可取鲜叶煎水冷湿敷,每日2-3次;慢性期皮肤干燥增厚者可配合少量凡士林调敷,若用药后局部出现红肿、瘙痒加重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湿疹面积较大或伴有全身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孕妇及婴幼儿皮肤娇嫩,外用前应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