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头痛”“眩晕”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风、火、痰、瘀、虚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祛除病理产物,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非药物疗法及日常调理等方面详细阐述。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头晕头痛的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功能失常相关,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清窍失养;实者多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窍,阻滞经络,具体而言,常见病因包括:
- 外感六淫:以风邪为主,夹寒、夹热、夹湿,侵袭经络,清阳不升,发为头痛头晕。
- 内伤杂病:
-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肝阳上亢,上扰头目;
-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或胃热上冲;
- 劳逸失度:气血亏虚,脑髓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 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瘀血阻窍,头痛经久不愈。
辨证分型论治
中医治疗头晕头痛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法方药,以下为常见证型及治疗: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 | 常用药物 |
---|---|---|---|---|
肝阳上亢证 | 头胀痛或跳痛,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 平肝潜阳,息风止痛 | 天麻钩藤饮 | 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黄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
气血亏虚证 | 头晕隐隐,遇劳加重,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填精生髓 | 归脾汤/八珍汤 |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黄芪、熟地、白芍、川芎、甘草 |
痰湿中阻证 | 头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滑 |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蔓荆子 |
瘀血阻络证 | 痛处固定,痛如针刺,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 通窍活血汤 |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或人工)、老葱、生姜、大枣、黄酒 |
肾精不足证 |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遗精,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沉细 | 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 左归丸 |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 |
非药物疗法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外治法对头晕头痛有较好疗效,尤其适用于部分患者或作为辅助治疗:
- 针灸:
- 常用穴位:百会(平肝潜阳、升阳举陷)、风池(疏风通络、清头明目)、太阳(疏风散热、通络止痛)、合谷(行气活血、通经止痛)、太冲(平肝息风、疏肝解郁)、足三里(健脾和胃、化痰祛湿)。
- 操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推拿:
- 手法:按揉风池、太阳、印堂、百会穴,拿五经(即用五指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摩揉腹部(健脾化痰),按揉足三里、丰隆穴(化痰祛湿)。
- 适用证型: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等型,操作时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 穴位贴敷:
取吴茱萸、研细末,用醋调敷于涌泉穴(引火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头晕头痛;或白芥子、细辛研末贴敷于太阳、风池穴,用于寒邪或痰湿阻络型头痛。
日常调理
头晕头痛的发作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日常调理可减少复发:
- 饮食有节:根据证型调整饮食,如肝阳上亢者宜食清淡(芹菜、菊花茶),忌辛辣、酒肉;气血亏虚者宜食健脾益气之品(山药、红枣、桂圆),忌生冷;痰湿者宜食薏米、冬瓜,忌肥甘厚味。
- 起居有常: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尤其注意避免晨起或劳累后头晕加重;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
-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八段锦等方式调节情绪,尤其对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证患者尤为重要。
-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头晕头痛多久能见效?
答:见效时间与患者病情轻重、证型、病程长短及个体差异相关,一般而言,外感头痛或病程较短、病情较轻者,经针灸、中药治疗后3-5天即可缓解;内伤头痛如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等实证,1-2周症状多可改善;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虚证病程较长,需调理1-3个月才能稳定,部分慢性患者需坚持治疗3-6个月,若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问:头晕头痛可以自行服用中药吗?
答:不建议自行用药,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不同证型需用不同方药,如肝阳上亢证用天麻钩藤饮,气血亏虚证用归脾汤,若证型不符,可能加重病情(如肝阳上亢误用补益药易导致“闭门留寇”),中药需根据患者体质、年龄、基础病等调整剂量和配伍,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避免因药不对症或用药过量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