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是指双眼注视目标时,一眼视线偏离目标,另一眼注视正常的眼位异常状态,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目偏视”“神珠将反”“坠睛”等范畴,临床表现为眼位偏斜,可伴复视、眩晕、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因外伤、疾病等发生,中医认为,斜视的发生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经络不畅密切相关,治疗以整体调节、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基本原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眼位,促进视力功能恢复。
中医对斜视的认识及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球的正常运动依赖于肝血濡养、脾气升提、肾精充盈,以及经络气血的畅通,斜视的病位在眼,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相关,核心病机为气血失调、经络阻滞,导致筋肉失养、目系失司,具体病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风邪中络,经络阻滞
外感风邪(如风寒、风热),侵袭目系经络,或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导致眼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肉拘急,眼位偏斜,多见于突发性斜视,常伴眼痛、流泪、复视等症状。
气血亏虚,目睛失养
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目睛失于濡养,筋肉弛纵无力,难以维持正常眼位,儿童常见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喂养不当,成人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
脾虚痰湿,阻滞经络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阻滞眼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致筋肉功能失调,此类患者多体型肥胖,伴胸闷、纳差、舌苔腻等症。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化风,虚风上扰,导致眼球震颤或眼位偏斜,多见于久病体弱或老年患者,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外伤损络,气血瘀滞
眼部或头部外伤,损伤经络气血,瘀血内停,目系失养,导致眼位异常,此类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可伴局部肿胀、疼痛或瘀斑。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斜视的中医治疗需根据辨证结果,分型论治,结合中药内服、外治及功能训练,综合调理,以下为常见证型及对应治疗方法:
表: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简表
证型 | 病因病机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风邪中络型 | 外感风邪,经络阻滞 | 突发眼位偏斜,伴眼痛、流泪、复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 疏风通络,活血化瘀 | 牵正散加减 | 白附子、僵蚕、全蝎、防风、荆芥、川芎、当归 |
肝风内动型 | 肝阳化风,上扰清窍 | 眼球震颤伴眼位偏斜,头晕目眩,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 平肝息风,滋阴潜阳 | 天麻钩藤饮加减 | 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牛膝、白芍、菊花、黄芩 |
气血亏虚型 | 气血不足,目睛失养 | 眼位偏斜,久视加重,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濡养目系 | 八珍汤加减 |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芪、枸杞子 |
脾虚痰湿型 | 脾失健运,痰湿阻滞 | 眼位偏斜,伴胸闷纳差、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胖苔腻,脉濡滑 | 健脾化痰,通络明目 | 六君子汤加味 |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天南星、石菖蒲、薏苡仁 |
瘀血阻络型 | 外伤或久病致瘀,经络阻滞 | 眼位偏斜,伴眼部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络止痉 | 通窍活血汤加减 |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或人工)、老葱、生姜、大枣 |
中药内治
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相应方剂内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
- 风邪中络型:以牵正散为基础,加防风、荆芥疏风解表,川芎、当归活血通络,促进经络恢复。
- 气血亏虚型:用八珍汤补益气血,加黄芪增强益气功效,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肾,目睛得养则眼位可复。
- 脾虚痰湿型:以六君子汤健脾化痰,加天南星、石菖蒲化痰通络,薏苡仁利湿,使痰湿消散,经络畅通。
儿童患者用药需注意剂量,多采用颗粒剂或汤剂,避免苦寒伤胃;成人可配合中成药,如杞菊地黄丸(肝肾阴虚型)、归脾丸(气血亏虚型)等,长期调理。
针灸治疗
针灸是治疗斜视的重要外治法,通过刺激眼周及远端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眼肌功能,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如下:
眼周穴位(局部取穴)
- 睛明:位于内眦角稍上方,目内眦旁0.1寸,直刺0.3-0.5寸,不提插捻转,避免伤及血管。
- 攒竹: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斜刺0.3-0.5寸,或平刺透鱼腰。
- 丝竹空:眉梢凹陷处,平刺0.5-0.8寸,可透率谷。
- 瞳子髎:目外眦旁0.5寸,眶外侧缘凹陷中,斜刺0.3-0.5寸。
- 太阳:眉梢与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放血。
眼周穴位操作宜轻柔,避免强刺激,以得气(酸胀感)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远端穴位(辨证取穴)
-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即“虎口”,直刺1-1.5寸,用泻法,疏风通络。
- 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直刺0.5-1寸,平肝息风。
- 足三里: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直刺1-2寸,补益气血,健脾和胃。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直刺1-1.5寸,调理肝脾肾。
远端穴位可配合电针(疏密波),增强刺激量,促进气血运行,对儿童患者,可采用浅刺、速刺法,减少恐惧。
推拿治疗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眼周及头面部经络,缓解眼肌痉挛,改善眼位,常用手法如下:
- 揉睛明:用拇指指腹按揉睛明穴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 推攒竹:用双手拇指指腹从攒竹穴向眉梢方向推抹,反复操作20-30次。
- 按揉太阳:用中指按揉太阳穴1分钟,再由太阳穴向耳尖方向推抹10次。
- 拿风池: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力,拿捏风池穴5-10次,以头部微感轻松为度。
- 点按合谷、太冲:用拇指点按合谷、太冲穴各1分钟,以酸胀感向肢体传导为佳。
推拿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操作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暴力按压,儿童可配合轻柔抚触。
其他疗法
- 穴位贴敷:取天南星、白芥子、僵蚕等份研末,用蜂蜜调制成糊状,贴敷于患侧太阳、阳白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4-6小时,适用于风邪中络或脾虚痰湿型。
- 耳穴压豆:取眼、肝、脾、肾、神门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刺激耳穴调节脏腑功能。
- 功能训练:配合眼肌训练,如眼球转动(上下左右、顺逆时针)、远近注视等,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增强眼肌协调性。
中医治疗的注意事项
- 治疗时机:儿童斜视最佳治疗年龄为3-7岁,此时脏腑功能发育旺盛,经络通畅,治疗效果较好;成人斜视需明确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尽早干预。
-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需与西医检查结合,共同性斜视度数较小者可纯中医治疗,度数较大者(如斜视角>15°)需手术矫正,术后配合中医调理促进功能恢复;麻痹性斜视需先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再结合中医改善眼位。
- 生活调护:治疗期间避免长时间用眼,注意眼部休息;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儿童应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调节情绪,避免肝气郁结。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斜视一般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答:中医治疗斜视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年龄、证型及治疗依从性而异,儿童共同性斜视(轻中度)经过1-2个疗程(10-20次)针灸及中药治疗后,可眼见眼位改善;麻痹性斜视或病程较长者,需3-6个月的综合治疗(配合功能训练)才能稳定效果,若坚持治疗6个月以上仍无改善,需考虑手术或其他干预手段。
问题2:所有类型的斜视都适合中医治疗吗?
答:并非所有斜视都适合纯中医治疗,共同性斜视(尤其是调节性内斜视、部分共同性外斜视)度数较小、病程较短者,中医治疗效果较好;麻痹性斜视(如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需先排除颅内肿瘤、重症肌无力等器质性疾病,针对原发病治疗后,再结合中医改善眼位;先天性眼球发育异常(如眼外肌缺如、眼眶骨折)导致的斜视,需手术矫正为主,中医可作为辅助治疗,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急性斜视伴明显复视、眩晕时,可先西医对症处理(如营养神经、激素治疗),稳定后再中医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