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药材图片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斑蝥为传统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体,具有破血逐瘀、攻毒散结之效,临床用于癥瘕积聚、经闭、顽癣、瘰疬、赘疣等症,由于斑蝥含有斑蝥素等毒性成分,其真伪鉴别与性状识别尤为重要,以下结合药材图片特征进行详细说明。

斑蝥药材图片

斑蝥药材来源与性状特征

斑蝥主产于河南、广西、四川、安徽等地,野生或养殖,夏季捕捉,烫死晒干或烘干,干燥体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部有较大的复眼1对,及细小触角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或黑紫色,上面有黄色或棕黄色横纹及斑点,鞘翅基部各有1个大黄斑,中部前后各有1条黄色横纹,翅面刻纹细密,胸部有足3对,多已脱落,残留者可见细长腿节、胫节及跗节,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略淡,有蒜样臭气;味初辛辣,后麻舌。

根据品种差异,斑蝥可分为南方大斑蝥与黄黑小斑蝥,二者性状对比如下:

特征 南方大斑蝥 黄黑小斑蝥
体长 5-2.5cm 1-1.5cm
颜色 黑色或黑紫色,鞘翅黄色斑纹明显 黑色,鞘翅黄斑较小,色泽较深
斑纹分布 鞘翅基部大黄斑,中部前后各1条黄横纹 鞘翅黄斑不连续,呈点状或短条状
触角 11节,末端数节膨大成锤状 11节,末端数节略膨大

斑蝥药材图片鉴别要点

通过图片识别斑蝥时,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

斑蝥药材图片

  1. 体型与颜色:完整虫体呈长圆形,头、胸、腹分明,鞘翅覆盖大部分腹部,颜色以黑紫色为主,具明显黄色斑纹,伪品(如其他芫青科昆虫)常斑纹模糊或颜色异常(如全黑、红褐)。
  2. 斑纹形态:南方大斑蝥鞘翅斑纹为“基斑+中横纹+端斑”,黄斑宽大且连续;黄黑小斑蝥斑纹细碎,呈点状分布,此为区分二者的核心依据。
  3. 头部特征:复眼大而突出,触角多脱落,残留触角呈丝状或锤状,伪品触角形态常不同(如呈锯齿状)。
  4. 断面与气味:折断面平坦,白色或淡黄色,具强烈蒜臭气(因含斑蝥酸),伪品多无臭气或气味淡。

炮制与性味功效

斑蝥生品毒性大,外用易刺激皮肤,临床多炮制后使用,常用米炒法:将净斑蝥与米同炒,炒至米呈深黄色,取出去米,每100kg斑蝥用米20kg,炮制后斑蝥色微黄,毒性降低,气味减弱。
性味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功效破血逐瘀、攻毒散结,用于癥瘕积聚、经闭瘀阻、顽癣、痈疽不溃等症,内服宜慎,一般用量0.03-0.06g,炮制后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涂患处,避免大面积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

斑蝥毒性剧烈,内服可引起口腔、消化道黏膜灼伤,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血尿等症状,严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孕妇、体弱者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外用不可久敷,皮肤破损处禁用,若发生中毒,应立即催吐、洗胃,并给予对症治疗,如静脉补液、保护肾功能等。

相关问答FAQs

Q1:斑蝥药材图片中如何区分南方大斑蝥与黄黑小斑蝥?
A1:二者可通过体长、斑纹形态区分:南方大斑蝥体长1.5-2.5cm,鞘翅具宽大黄斑,中部前后各1条明显黄横纹;黄黑小斑蝥体长1-1.5cm,斑纹细碎呈点状,不形成连续横纹,且整体色泽较深,南方大斑蝥触角末端膨大成锤状更明显,而黄黑小斑蝥触角膨大程度较轻。

斑蝥药材图片

Q2:使用斑蝥药材时如何避免中毒?
A2:避免中毒需注意三点:①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内服一般不超过0.06g/日,且需炮制后使用;②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及皮肤破损处禁用;③外用时避免大面积涂擦,若出现局部红肿、灼痛或全身症状(如恶心、血尿),立即停药并就医,中毒后应尽快催吐、洗胃,并送医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阅读中草药店简介时,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以判断其服务优劣?
« 上一篇 今天
中医治疗脑梗后遗症效果如何?哪些疗法更安全有效?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