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毛草,又名风毛菊、马鞭草(部分地区别名),为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Thunb.) 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全草,是传统民间常用草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的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及灌丛中,其药用历史悠久,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大辞典》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止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咽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及外伤出血等症,兼具药用与实用价值。
形态特征与分布
风毛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具纵棱,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基生叶花期凋萎,茎叶互生,叶片呈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条状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或浅裂,两面疏被毛或近无毛,叶柄短或无,头状花序多数,在枝顶密集成伞房状花序,总苞钟形,总苞片多层,外层卵形,内层条形,顶端有紫红色或白色膜质附属物;花冠管状,紫色或淡紫色,顶端5裂,瘦果长圆形,具纵棱,冠毛白色,羽毛状,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其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常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坡、草地、灌丛及路旁,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区均有分布,资源丰富,易于采收。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风毛草性味辛、苦,寒;归肺、肝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止血,具体应用如下:
- 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可单味煎服或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增强清热之效;若治热毒疮疡、乳痈、跌打肿痛,可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等内服外用兼施。
- 祛风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症见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常配伍威灵仙、秦艽、独活等祛风除湿药;若治头痛,尤其是风热头痛或肝阳上亢头痛,可配伍菊花、薄荷、川芎等清肝疏风。
- 止血:用于外伤出血、衄血、崩漏等症,可单味研末外撒患处,或配伍三七、仙鹤草等止血药内服,增强收敛止血之功。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敷患处。
- 使用禁忌:风毛草性寒,脾胃虚寒者慎服,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孕妇忌用,因其有活血祛风之效,可能诱发流产;对风毛草或菊科植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风毛草含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倍半萜内酯、挥发油、绿原酸、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止血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风毛草制剂对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较好疗效,且外用促进伤口愈合,安全性较高,但其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风毛草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别称 | 风毛菊、马鞭草(部分地区) |
来源 | 菊科植物风毛菊的干燥地上部分或全草 |
形态特征 | 茎直立,叶羽状深裂,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花冠紫色,瘦果具纵棱,冠毛白色 |
分布 | 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生于山坡、草地、灌丛等 |
性味归经 | 辛、苦,寒;归肺、肝经 |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止血;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风湿痹痛、外伤出血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敷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风毛草和风毛菊是同一种药材吗?
A1:是的,风毛草是风毛菊的别名之一,二者为同种植物的不同称呼,在传统药用中,其干燥地上部分或全草均作为药用来源,功效与应用基本一致,部分地区可能因地域习惯名称略有差异,但基源均为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风毛菊。
Q2:风毛草可以长期服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A2:风毛草性寒,不宜长期服用,尤其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风湿病患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药物(如生姜、大枣、白术等)以减轻寒性,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若出现皮疹、恶心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