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漳县药材有何独特之处?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在甘肃南部,陇中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脉的交汇地带,岷县与漳县两座县域以“千年药乡”的美誉闻名遐迩,这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产区,更是西北药材产业的核心板块,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与悠久的种植历史,岷县漳县药材以品质优、品种全、规模大著称,成为全国中药材市场的重要供应基地。

岷县漳县药材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海拔2200-3870米,漳县与之相邻,海拔2300-3941米,两地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5.2℃-7.2℃,昼夜温差达12℃-15℃,年降水量500-700毫米,无霜期120-150天,高海拔带来的强紫外线辐射、冷凉干燥的气候,以及洮河、渭河等水系提供的灌溉水源,为药材有效成分积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归中的挥发油、黄芪中的黄芪甲苷、党参中的多糖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形成了“岷归”“陇芪”等道地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岷县漳县药材种植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已形成规模,据《岷州志》记载,当地“家家种药,户户经商”,传统种植技艺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岷县有“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之称,漳县则以“中国党参之乡”闻名,千年药乡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种植技术融合,铸就了药材产业的深厚根基。

两地种植的药材超过200种,其中道地药材达30余种,形成以当归、黄芪、党参为“三驾马车”,红芪、柴胡、板蓝根、大黄等为补充的品种格局,主要药材品种及特征如下:

药材品种 核心特征 种植规模(约)
当归 根部粗壮、肉质肥厚、断面黄白、香气浓郁,含挥发油、阿魏酸等,素有“十方九归”之称 岷县30万亩,年产量6万吨,占全国70%以上
黄芪 根条顺直、粉性足、味甘甜,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并重,黄芪甲苷含量超药典标准30% 漳县25万亩,年产量5万吨,西北最大黄芪基地
党参 根头部有“狮子盘头”、断面菊花心,多糖含量达12%以上,补中益气功效显著 漳县15万亩,年产量3万吨,占全国党参市场20%
红芪 根皮红褐、质坚实,含红芪甲素,与黄芪功效相似但药性更温和 岷县8万亩,年产量1.5万吨
柴胡 根部粗短、气味清香,柴胡皂苷a+d含量超2.5%,北柴胡优质产区 两县合计5万亩,年产量8000吨

近年来,岷县漳县药材产业已从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延伸,种植端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建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15个,覆盖当归、黄芪等主栽品种;加工端形成初加工(切片、烘干)与深加工(饮片、提取物、保健品)协同发展格局,年加工能力超20万吨,培育了“岷归”“陇芪”等50多个知名品牌;销售端依托“线下市场+电商平台+出口贸易”模式,岷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突破80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岷县漳县药材

两地先后获得“当归”“黄芪”“党参”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岷县当归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保护名录,政府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0万余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与甘肃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品种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研究,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尽管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市场价格波动、劳动力短缺、深加工附加值低等问题,两地计划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出口规模;推进“药旅融合”,开发中药材观光、康养体验项目;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种植全程可追溯,让“千年药乡”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焕发更大光彩。

FAQs

  1. 岷县当归与其他产地的当归有何区别?
    岷县当归因高海拔冷凉气候和独特土壤条件,根部粗壮、肉质肥厚,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且断面黄白、香气浓郁,被《中国药典》列为“道地当归”,素有“岷归甲天下”的美誉。

    岷县漳县药材

  2. 岷县漳县药材如何保障品质?
    两地通过建立GAP种植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质量检测,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管控,同时依托地理标志保护,严禁以次充好,确保药材道地性和安全性。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国常用中草药图鉴,如何辨别真伪并掌握其正确用法?
« 上一篇 今天
中医治疗血脂高,有哪些特色疗法?效果与安全性如何?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