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龙根部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Nees)的干燥根,是我国南方民间常用草药,因具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而得名,穿心莲全草入药历史悠久,而根部作为药用部位,在传统应用中虽较少提及,但部分地区及民族医药中仍有使用,尤擅长治疗湿热泻痢、疮疡肿毒及血热出血等症,近年来其药理活性也逐渐受到现代研究的关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穿心龙根部性寒,味苦,归肺、胃、大肠经,其苦寒之性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味善泄降,故对湿热蕴结所致的泻痢、黄疸、疮疡等症有显著疗效;归大肠经则能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其消肿止痛之力较强,外用可治蛇虫咬伤、痈肿疔疮。
传统应用中,穿心龙根部常用于:①湿热泻痢:单用15-30g煎服,或配黄连、木香以增强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之效;②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配伍玄参、麦冬、金银花煎服,或鲜品捣烂外敷;③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研末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涂,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瘀;④血热出血:如便血、痔血,配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
化学成分研究
穿心龙根部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为二萜内酯类、黄酮类、有机酸及多糖等成分,其中二萜内酯类为活性核心成分,具体如下表:
主要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含量(占干重) | 主要药理作用 |
---|---|---|---|
二萜内酯类 | 穿心莲内酯 | 5%-2.0% | 抗炎、抗病毒、解热、抑制免疫过度 |
去氧穿心莲内酯 | 3%-1.5% | 抗菌、保肝、抗肿瘤 | |
新穿心莲内酯 | 2%-1.0%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 |
黄酮类 | 穿心莲黄酮 | 2%-0.8% | 抗炎、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
多糖类 | 穿心龙多糖 | 0%-5.0% | 免疫调节、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 |
现代研究表明,穿心龙根部的二萜内酯类成分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尤其对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全草;其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并具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抗炎与抗菌作用
穿心龙根部提取物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通路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红肿热痛;体外实验显示,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低至0.125mg/mL,临床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时,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抗病毒与解热作用
穿心莲内酯等成分可抑制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复制,通过阻断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发挥作用;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其可通过调节下丘脑体温中枢,使体温恢复正常,退热作用平稳持久,尤其适用于小儿病毒性感冒。
免疫调节与保肝作用
穿心龙多糖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其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小鼠的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坏死,对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诱导)有保护作用,临床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肝炎。
其他作用
近年研究发现,穿心龙根部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其外用可促进伤口愈合,通过增加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合成,加速创面修复。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内服常用量为10-15g,煎汤分2-3次服用;鲜品用量可增至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涂,治疗湿热泻痢时,可配伍黄连、木香;治疗疮疡肿毒时,可配伍蒲公英、野菊花。
注意事项:①穿心龙根部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易导致腹泻、腹痛,必要时可配伍生姜、大枣温中和胃;②孕妇应慎用,其可能兴奋子宫;③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④对穿心莲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相关问答FAQs
Q1:穿心龙根部与穿心莲全草的功效有何区别?
A:穿心莲全草性寒味苦,归肺、胃、大肠、小肠经,长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常用于感冒发热、肺炎、咽喉肿痛等,兼能燥湿止泻;穿心龙根部虽性味与全草相近,但归经更侧重大肠,凉血止痢、消肿止痛作用更强,尤其对湿热泻痢、疮疡肿毒、便血等症疗效更突出,全草偏于清上焦热毒,根部偏于清下焦湿热。
Q2:长期服用穿心龙根部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A:长期服用穿心龙根部可能因性寒伤及脾胃,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尤其脾胃虚寒者更易发生,避免方法包括:严格控制用量,一般内服不超过15g/日;脾胃虚寒者可配伍生姜、大枣或陈皮等温中和胃之品;服药期间密切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