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过肠风是什么?有何功效与适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过肠风”是民间对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病症的俗称,中医多将其归为“泄泻”“腹痛”“痢疾”等范畴,核心病机在于肠道气机失和,湿、热、寒、食等病理因素滞留肠道,导致传导失常,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或干稀不调)、便下黏液或未消化食物、里急后重等,多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脾胃虚弱相关,中草药治疗“过肠风”注重辨证论治,通过调节肠道功能、清除病理产物、恢复脾胃运化,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草药过肠风

“过肠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肠道功能的正常依赖“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司二便”的协同作用,若外感六淫(如风寒湿热)、内伤七情(如怒思忧)、饮食劳倦(如过食生冷、肥甘,或暴饮暴食),均可导致肠道气机逆乱,发为“过肠风”,具体可分为以下证型:

湿热蕴肠证

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甘,酿生湿热,蕴结肠道,症见腹痛阵作、大便泻下急迫(或如水样)、色黄臭秽、肛门灼热,或伴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寒湿困脾证

多因贪凉饮冷,或淋雨涉水,寒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如水、夹有不消化食物、肠鸣辘辘、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食积胃肠证

因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导致食滞胃肠,传导受阻,症见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大便酸臭、夹有未消化食物,泻后痛减,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

肝郁脾虚证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症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每因情绪波动加重,伴胸胁胀闷、嗳气、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脉弦。

中草药过肠风

脾胃虚弱证

久病体虚,或劳倦过度,脾胃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谷,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草药治疗“过肠风”的辨证用药

针对不同证型,中草药治疗以“祛邪扶正、调和肠道”为原则,常用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具体配伍需结合个体情况调整:

(一)清热燥湿止泻类(适用于湿热蕴肠证)

此类药物性味苦寒,能清热燥湿、解毒止泻,适用于肠道湿热证。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常用剂量(g) 配伍举例
黄连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6 配木香行气止痛(香连丸)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安胎 6-10 配黄连、白头翁治湿热痢疾
马齿苋 酸,寒;归肝、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5-30 配秦皮、黄柏治湿热泄泻
白头翁 苦,寒;归胃、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9-15 配黄连、黄柏治热毒血痢
秦皮 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 6-12 配白头翁、黄连治湿热泻痢

(二)温中散寒止泻类(适用于寒湿困脾证)

此类药物性味辛温,能温中散寒、健脾化湿,适用于脾胃虚寒、寒湿内盛证。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常用剂量(g) 配伍举例
干姜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3-9 配党参、白术治脾胃虚寒(理中丸)
肉桂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2-5 配附子、干姜治寒厥腹痛
吴茱萸 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2-5 配生姜、大枣治虚寒呕吐泄泻
炮姜 辛,热;归脾、胃、肾经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3-6 配白术、山药治脾虚泄泻
高良姜 辛,热;归脾、胃经 温胃散寒,止痛 3-6 配香附行气止痛(良附丸)

(三)消食导滞止痛类(适用于食积胃肠证)

此类药物性味消散,能消食化积、行气导滞,适用于饮食积滞证。

中草药过肠风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常用剂量(g) 配伍举例
山楂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9-15 配神曲、麦芽(焦三仙)
神曲 甘、辛,温;归脾、胃经 消食和胃,解表退热 6-12 配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麦芽 甘,平;归脾、胃经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10-15 配山楂、鸡内金治食积腹胀
莱菔子 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6-10 配山楂、枳实治食积腹痛
槟榔 辛、苦,温;归胃、大肠经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6-15 配木香、青皮治食积气滞

(四)健脾益气止泻类(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此类药物性味甘温,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证。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常用剂量(g) 配伍举例
党参 甘,平;归脾、肺经 健脾益气,生津养血 9-30 配白术、茯苓(四君子汤)
白术 甘、苦,温;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6-12 配党参、山药治脾虚泄泻
茯苓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9-15 配猪苓、泽泻治湿盛泄泻
山药 甘,平;归脾、肺、肾经 补脾养肺,固肾益精 15-30 配莲子、芡实治脾虚久泻
莲子 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 6-15 配芡实、白术治脾虚久泻

(五)疏肝理气止痛类(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此类药物性味辛散,能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证。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常用剂量(g) 配伍举例
柴胡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3-9 配白芍、枳实(四逆散)
白芍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9-15 配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汤)
木香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3-9 配黄连治湿热痢疾(香连丸)
香附 辛、微苦,平;归肝、三焦经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6-9 配高良姜治寒凝气滞(良附丸)
枳壳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6-9 配白术、茯苓治脾虚气滞

中草药治疗“过肠风”的配伍原则与注意事项

配伍原则

  • 寒热并用:如湿热证中,黄连(苦寒)配木香(辛温),清热兼行气,避免苦寒伤中;寒湿证中,干姜(辛热)配茯苓(甘淡),温中兼渗湿,防止温燥伤阴。
  • 消补兼施:食积兼脾虚者,用山楂(消食)配党参(健脾),攻邪不伤正;久泻不止者,用诃子(涩肠)配白术(健脾),标本兼顾。
  • 肝脾同调:肝郁脾虚者,柴胡(疏肝)配白术(健脾),恢复肝脾功能。

使用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需明确证型(寒热虚实),避免误用,如湿热证误用干姜(温热),会加重热象;寒湿证误用黄连(苦寒),会损伤脾阳。
  • 煎煮方法:矿物药、贝壳类需先煎(如滑石、牡蛎);芳香类宜后下(如薄荷、木香);滋补类久煎(如黄芪、党参)。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慎与茶、萝卜同服,以免影响药效。
  • 疗程与观察:一般3-5天为1个疗程,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如便血、高热),需及时就医,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

相关问答FAQs

Q1:过肠风症状持续不缓解,用中草药治疗多久见效?

A:中草药治疗“过肠风”的见效时间与证型、病程、个体体质相关,一般而言,急性证型(如湿热、食积)用药1-2天即可改善症状(如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3-5天可基本缓解;慢性证型(如脾胃虚弱、肝郁脾虚)需较长时间调理,通常1-2周可见效,部分患者需坚持2-4周,若用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便血、脱水、高热等严重情况,需立即停药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Q2:过肠风患者可以同时服用西药和中草药吗?

A:是否中西药联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若正在服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治疗细菌性肠炎,可联用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类中药,协同增强抗菌效果;但若服用蒙脱石散(吸附剂),需间隔1-2小时再服中药,避免吸附中药成分降低药效,含甘草的中药方剂(如甘草泻心汤)与长期服用利尿剂、降压药的患者联用时,需注意甘草可能引起水钠潴留,影响血压,需医生调整剂量,切勿自行盲目联用,以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耳鸣中医治疗
« 上一篇 今天
药材莲子煮粥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