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类中草药是中医治疗出血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主要通过凉血、化瘀、收敛、温经等机制,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尿血及外伤出血等多种出血证,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止血药需根据出血原因(如血热、气虚、瘀血、虚寒)辨证选用,并常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以下从分类、代表药物、功效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凉血止血类
凉血止血药性多寒凉,能清血分热邪,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如咯血、吐血、衄血、崩漏等,常见药物有侧柏叶、地榆、槐花、白茅根等。
侧柏叶
性味归经: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主治:用于血热出血,如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还可用于肺热咳嗽、血热脱发。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炒炭后止血力增强。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地榆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下焦血热出血,如便血、痔血、崩漏、月经过多;外用治烫伤、湿疹、疮疡溃烂。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对于大量出血,需配伍大剂量益气固摄药;脾胃虚寒、无瘀热者忌用。
槐花
生槐花与槐花炭:生品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为主,用于肝热目赤、头痛衄血;炒炭后止血力强,用于便血、崩漏、痔疮出血。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肝热头痛、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化瘀止血类
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适用于瘀血阻滞、血不归经的出血,如外伤出血、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等,代表药物有三七、蒲黄、茜草、花蕊石等。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用于各种内外出血,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用法用量:研末吞服,1-3g;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注意:孕妇慎用;血虚无瘀者忌用。
蒲黄
生蒲黄与蒲黄炭:生品化瘀止血,利尿通淋,用于瘀血出血、痛经、产后瘀阻;炒炭后收敛止血,用于各种出血证。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通淋。
主治: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阻;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煎服,5-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注意:孕妇慎用;生品慎用于出血量多者。
茜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主治:用于血热夹瘀的出血,如吐血、衄血、崩漏、尿血;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止血宜炒炭用,化瘀通经生用。
收敛止血类
收敛止血药味多酸涩,能收敛止血,适用于多种出血证,尤以虚寒性出血为宜,如崩漏、月经过多、便血等,代表药物有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等。
白及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用于肺胃出血,如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手足皲裂。
用法用量:煎服,6-15g;研末吞服,3-6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注意:反乌头;外感咳血、肺痈初起者忌用。
仙鹤草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主治:用于多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崩漏、尿血、便血;久泻久痢、疟疾、脱力劳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60g。
注意:药性平和,应用广泛。
棕榈炭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收敛止血。
主治: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吐血、咯血、衄血、崩漏、便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吞服,1-1.5g。
注意:出血有瘀者不宜单独使用,需配化瘀药。
温经止血类
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经散寒,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崩漏、月经过多、吐血、便血等,代表药物有艾叶、炮姜、灶心土等。
艾叶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主治: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下焦虚寒之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灸。
注意:阴虚血热者慎用。
炮姜
性味归经:苦、涩,温;归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主治: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崩漏、吐血、便血;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热证出血者忌用。
止血类中草药分类及特点归纳
类别 | 代表药物 | 性味特点 | 主要功效 | 主治出血类型 |
---|---|---|---|---|
凉血止血 | 侧柏叶、地榆 | 苦寒/酸微寒 | 清热凉血,止血 | 血热妄行(咯血、衄血、便血) |
化瘀止血 | 三七、蒲黄 | 甘温/甘平 | 止血化瘀,消肿利尿 | 瘀血阻滞(外伤、产后出血) |
收敛止血 | 白及、仙鹤草 | 苦涩微寒/平 | 收敛止血,补虚 | 虚寒/多种出血(崩漏、咯血) |
温经止血 | 艾叶、炮姜 | 辛苦温 | 温经散寒,止血调经 | 虚寒性出血(崩漏、胎漏) |
相关问答FAQs
Q1:止血类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止血药需根据出血原因辨证使用,如血热出血用凉血止血药,虚寒出血用温经止血药,若不对症可能加重病情(如虚寒者用凉血药易伤脾胃),部分药物(如三七、蒲黄)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Q2:为什么有的止血药要炒炭用?
A2:炒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方法,目的是增强止血作用,药物炒炭后,其鞣质、钙盐等成分含量增加,收敛作用增强,同时部分寒凉药性被缓和(如地榆、槐花),更适合虚寒性出血,生侧柏叶长于化痰止咳,炒炭后止血力显著增强;生蒲黄化瘀利尿,炒炭后以收敛止血为主,但并非所有止血药都需炒炭,如三七、白及等生用即可,具体是否炒炭需根据病情和药物特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