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行草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干燥全草,别名“土刘寄奴”“铃茵陈”“灵香草”等,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中药,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多生于山坡向阳处、林缘、田埂及路旁,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其药用历史悠久,在《本草纲目拾遗》《岭南采药录》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祛瘀止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痢疾、热淋、血热出血、跌打损伤及月经不调等症。
从形态特征来看,阴行草为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直立,具纵棱,被短柔毛,上部多分枝,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钝锯齿,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沿叶脉被短柔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细长,近顶端具2枚线形小苞片;花萼筒状,长约10毫米,10棱,裂片5,钻形;花冠二唇形,黄色或黄白色,具紫色条纹,上唇直立,顶端微凹,下唇3裂,中间裂片较长;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上位,2室,花柱线形,柱头2裂,蒴果卵状长圆形,长约1.2厘米,成熟时2瓣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圆形,全草具清香气,味苦。
在性味归经方面,阴行草性苦、寒,归肝、胆、膀胱经,其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经可凉血止血,入膀胱经能利湿通淋,故为治疗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的常用药;其苦泄行散,能祛瘀止痛,可用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阴行草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止血、抗菌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阴行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环烯醚萜苷、有机酸及挥发油等,黄酮类化合物如木犀草素、芹菜素,是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如桃叶珊瑚苷、哈巴苷,具有显著保肝作用,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ALT、AST水平,促进肝细胞修复;有机酸类成分如绿原酸、咖啡酸,则具有抗菌、抗病毒及调节免疫活性;挥发油中的樟脑、龙脑等成分,可发挥局部麻醉、消炎止痛效果,这些成分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阴行草的药理特性。
临床应用上,阴行草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常用量为15-30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具体应用包括:①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大黄,以清热利湿退黄,如《本草纲目拾遗》载其“主黄疸,破瘀血”;②热淋涩痛:配车前子、滑石、瞿麦,增强清热利湿通淋之效;③血热出血:配小蓟、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用于咳血、衄血、尿血等;④跌打损伤:鲜品捣烂加白酒调敷患处,或配当归、红花、苏木,内服以祛瘀止痛;⑤月经不调:配益母草、当归、香附,活血调经,用于痛经、闭经,民间亦用其治疗痢疾、肠炎等肠道感染性疾病,单用或配黄连、木香等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使用阴行草时需注意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服,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孕妇禁用,因其有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个别患者可能出现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阴行草与菊科刘寄奴如何区分?
A:两者别名均含“刘寄奴”,但来源、性味及功效差异显著:阴行草为玄参科植物,全草入药,性寒,功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茎具纵棱,花冠二唇形黄色;菊科刘寄奴(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为菊科蒿属植物地上部分,性温,功偏化瘀止血、消食止痛,茎无纵棱,头状花序,花冠管状黄棕色,临床需辨证选用,不可混淆。
Q2:阴行草治疗黄疸时需注意什么?
A:阴行草适用于湿热黄疸(表现为目黄、身黄、尿黄、口苦苔黄腻),寒湿黄疸(面色晦暗、畏寒肢冷、便溏)者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忌酒及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加重肝脏负担;若黄疸较重(如皮肤黄染加深、肝功能严重异常),需结合西医治疗,不可单用中药;用药3-5天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