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疮是皮肤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为“疖”“疔疮”,多因热毒蕴结、气血瘀滞所致,常见于头面、颈项、臀部等部位,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根部坚硬,严重者可伴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中草药治疗疖疮注重内外同治,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调和气血等法,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愈合,且副作用较小,以下从内治、外治及常用药物等方面详细介绍。
疖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疖疮的发生与外感邪毒、内蕴热毒、体质因素相关,外感风热、暑湿之邪,或皮肤不洁,邪毒乘虚侵袭,致气血凝滞,郁而化热;内因过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致湿热内生,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热毒炽盛,循经外发于肌肤,热胜肉腐则成脓,若体质虚弱(如气血不足、阴虚内热),则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内治中草药:辨证施治,清解热毒
内治需根据疖疮的不同阶段(初期、成脓期、溃后期)及患者体质辨证用药,以清热解毒为主,兼顾扶正。
(一)常用单味中草药及功效
以下为治疗疖疮的常用单味药,其性味、归经、功效及参考用量如下: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参考用量(g) |
---|---|---|---|
金银花 | 甘,寒;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 10-30 |
连翘 |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 6-15 |
蒲公英 | 苦、甘,寒;归肝、胃经 |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结 | 10-30 |
紫花地丁 | 苦、辛,寒;归心、肝经 |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 10-15 |
黄芩 |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 3-10 |
黄连 |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2-5 |
丹皮 | 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 6-12 |
赤芍 | 苦,微寒;归肝经 |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6-15 |
皂角刺 | 辛,温;归肝、胃经 |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 3-10 |
穿心莲 | 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 6-15 |
(二)经典复方方剂
-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各15g。
-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 主治:疖疮初期,红肿热痛明显,属热毒炽盛者,可加连翘、黄芩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加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
-
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
- 组成:金银花30g,防风、白芷、陈皮、当归、赤芍、乳香、没药、贝母、天花粉、甘草各10g,穿山甲6g(炮),皂角刺10g。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 主治:疖疮成脓期,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按之有波动感者,可加败酱草、薏苡仁增强排脓利湿。
-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 组成:龙胆草6g,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各10g,当归、生地各12g,柴胡6g,甘草3g。
- 功效:清肝胆湿热,泻火解毒。
- 主治:肝胆湿热型疖疮,多发于头面、胸胁,伴口苦、烦躁、小便黄赤者。
-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 组成:黄芪15g,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金银花各10g,皂角刺、甘草各6g。
-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 主治:疖疮溃后期,脓液清稀,久不收口,或反复发作,属气血两虚者。
外治中草药:直达病所,消肿排脓
外治法根据疖疮不同阶段选择剂型,早期未溃者以清热消肿为主,成脓者以排脓引流为主,溃后以生肌收口为主。
(一)早期未溃(红肿热痛,未化脓)
- 鲜草药外敷:取新鲜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或芙蓉叶,洗净捣烂,加少许蜂蜜调匀,外敷于患处,厚约0.5cm,每日换药1-2次,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中药洗剂:用黄柏、大黄、苦参各30g,煎水取汁,冷湿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适用于红肿明显者。
- 散剂调敷:如意金黄散(含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等)用醋或茶水调糊,外敷患处,每日1次,消肿止痛效果显著。
(二)成脓期(红肿中心变软,波动感阳性)
- 药线引流:用八二丹(煅石膏、红升丹)或九一丹(煅石膏、红升丹)药线插入溃口,引流脓液,每日换药1次,直至脓尽。
- 提脓祛腐膏:千捶膏(含蓖麻子、松香、东丹等)或太乙膏(含玄参、白芷、当归等)外贴,促进脓液排出,脓成后可切开引流。
(三)溃后期(脓液已尽,疮面久不收口)
- 生肌散:用生肌散(含炉甘石、滴乳石、血竭等)或珍珠散撒于疮面,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促进肉芽生长。
- 红油膏:用凡士林调入红粉(含红升丹)或白玉膏(含熟石膏、炉甘石)外涂,保护疮面,防风邪侵袭。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中草药治疗需辨证论治,热毒炽盛者重用清热解毒药,气血虚者需扶正托毒,避免盲目使用寒凉药物损伤脾胃。
- 饮食禁忌: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鱼腥发物(如辣椒、牛羊肉、海鲜),戒烟酒,多饮温水,保持大便通畅。
- 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挤压,尤其面部“危险三角区”疖肿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颅内。
- 及时就医:疖肿较大(直径>3cm)、多发、伴发热或反复发作,需结合西医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切开引流。
相关问答FAQs
Q1:疖疮用中草药治疗多久能见效?
A:疖疮的见效时间与病程、严重程度及辨证准确性相关,一般初期(红肿热痛阶段)外用草药后1-2天可缓解症状,内服中药3-5天红肿消退;成脓期需先排脓,再配合内服外治,约7-10天愈合;溃后期气血虚者需1-2周收口,若用药3天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调整方案或就医。
Q2:中草药治疗疖疮会有副作用吗?
A:合理使用中草药安全性较高,但部分药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①寒凉药(如黄连、黄芩)长期服用易致脾胃虚寒,出现腹泻、食欲不振,需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②外用药含重金属(如红升丹)不宜长期使用,以免皮肤吸收中毒;③过敏体质者可能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草药过敏,出现局部红疹、瘙痒,需立即停药并抗过敏治疗,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长期或过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