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五七,又称五七草、七叶草,是我国部分地区民间常用的一种草药,因其叶片常呈三出复叶,头状花序似“七”字形排列而得名,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五七草以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及疮疡肿毒等症,近年来,随着对草药研究的深入,五七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也逐渐被揭示,展现出较高的药用价值。
从基原植物来看,药材五七的原植物为菊科植物五七草(拟名,学名待考),一年生草本,高30至80厘米,茎直立,具四棱,表面绿褐色或紫红色,密被短柔毛,叶对生,通常为三出复叶,小叶呈卵形或菱形,长2至5厘米,宽1.5至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均被疏毛,花期6至9月,头状花序单生于枝顶或叶腋,总苞片2层,外层卵形,内层矩圆形,舌状花黄色,管状花棕色;瘦果呈楔形,具冠毛,长约0.5厘米,多生于山坡、路旁、田埂等处,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即可。
干燥的五七草药材,根呈圆锥形,弯曲,长3至8厘米,直径0.2至0.5厘米,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质稍硬,断面黄白色,中心有髓,茎圆柱形或略呈四棱形,直径0.2至0.4厘米,表面绿褐色或紫红色,有纵棱线,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白色髓,叶多破碎,完整者可见三出复叶,小叶皱缩,灰绿色或黄绿色,叶脉明显,头状花序常脱落或残存,总苞片黄绿色,舌状花多脱落,管状花呈棕褐色,气微,味微苦、辛,嚼之有黏性。
在性味归经方面,五七草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其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泻火,辛能发散,故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活血消肿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外用可治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对湿热黄疸、跌打损伤瘀肿等也有一定疗效,如《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记载:“五七草清热解毒,治痈疽疔疮,蛇伤,感冒发热。”现代临床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可增强疏散风热之力;配伍蒲公英、野菊花,则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热毒壅盛之疮疡肿毒。
炮制方法对五七草的药效发挥有重要影响,传统炮制方法主要包括净制、炒制和蜜制三种,净制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洗净,切段,干燥,便于煎煮和调剂;炒制取净制后的五七草,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有焦香气,取出放凉,可缓和其寒性,减少对脾胃的刺激,适用于脾胃虚寒者;蜜制则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喷洒于五七草段中,拌匀,闷润片刻,再用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每100公斤五七草用炼蜜20公斤,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肺燥咳嗽、痰中带血等症,具体炮制方法及作用见下表:
炮制方法 | 操作要点 | 炮制作用 |
---|---|---|
净制 |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3-5cm | 便于煎煮,纯净药材,保证用药安全 |
炒制 | 文火炒至表面微黄,有焦香气 | 缓和寒性,减少对脾胃的刺激,增强健脾和胃之效 |
蜜制 | 炼蜜喷洒拌匀,文火炒至不粘手 | 增强润肺止咳,滋阴润燥,用于肺燥咳嗽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七草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挥发油、有机酸(绿原酸、咖啡酸)、三萜类及多糖等成分,黄酮类和有机酸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能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抗病毒功效;多糖类成分则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五七草提取物还具有解热、镇痛、保肝、降血脂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五七草性寒,脾胃虚寒者(症见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外用时需将患处清洁,避免引起局部刺激;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若服用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问:药材五七与七叶一枝花有何区别? 答:药材五七与七叶一枝花虽名称中均含“七叶”,但为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五七七为菊科一年生草本,叶片为三出复叶,头状花序黄色,性寒味苦辛,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七叶一枝花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单叶轮生,通常7片,花顶生,黄绿色,性微寒味苦,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两者科属、形态、功效均有明显差异,不可混用。
问:服用药材五七时有哪些禁忌? 答:服用五七草需注意以下禁忌:①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加重腹泻、腹痛等不适;②孕妇忌用,其寒性可能影响胎儿;③外用需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防止刺激;④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产生毒副作用;⑤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做皮肤试验,出现过敏应立即停用;⑥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量导致脾胃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