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敛肺止咳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等症,其名称“白及”一说源于其根茎色白,且“及”有“及至、到达”之意,寓意药效直达病所;一说为“白芨”之误写,因古代“芨”与“及”字形相近,后世逐渐沿用“白及”。
药材性状与鉴别
白及药材呈不规则扁圆形或掌状,多有2~3个分歧,长1.5~4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上有细密的纵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周围有棕褐色点状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可见近星点状的维管束小点,气微,味苦、涩,有黏性。
为便于鉴别,现将白及主要性状特征归纳如下:
鉴别项目 | 特征描述 |
---|---|
形状 | 不规则扁圆形或掌状,2~3个分歧 |
表面 | 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密纵皱纹,茎痕凸起,须根痕棕褐色 |
质地 | 坚硬,不易折断 |
断面 | 类白色,角质样,可见星点状维管束 |
气味 | 气微,味苦、涩,有黏性 |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白及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白及多糖(占40%以上)、菲类化合物(如白及菲、白及联菲)、苄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白及多糖是其发挥药效的核心成分,具有显著的止血、促进伤口愈合、抑制胃溃疡及抗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止血作用:白及多糖能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并形成薄膜覆盖创面,达到局部止血效果;
- 促进组织修复: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肉芽组织生长,促进伤口愈合,常用于烫伤、溃疡的治疗;
- 抑制胃酸分泌: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胃酸对黏膜的刺激,辅助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
白及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生用和炒用两种,生白及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多用于止血消肿;炒白及取净白及片,用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放凉,可增强其收敛生肌之效,常用于疮疡溃烂、手足皲裂。
在临床应用中,白及常配伍其他药材增强疗效:如配伍三七、白茅根,用于咳血、吐血等上部出血;配伍黄连、黄柏,用于疮疡肿毒,内服外敷均可;单用研末外敷,可治疗外伤出血或皮肤皲裂,现代制剂如白及颗粒、白及胶浆,广泛用于消化道出血、口腔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资源分布与市场动态
白及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已大幅减少,目前以栽培为主,主产区为贵州、湖南、安徽等地,近年来,随着白及在医药、食品(如添加剂)、化妆品(如面膜基质)领域的需求增加,其市场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优质生货价格可达每公斤数百元,市场对白及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个大、饱满、色白、胶质足者为佳。
使用注意事项
白及性微寒,味苦、涩,归肺、胃、肝经,使用时需注意:
-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如附子、川乌)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 外感咳血、肺痈初起者慎用,因性寒敛肺,可能闭门留寇;
-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加重寒湿;
- 白及有黏性,煎煮时宜另包,以免黏锅,影响药效煎出。
相关问答FAQs
Q1:白及与三七在止血功效上有何区别?
A:白及与三七均有止血作用,但机制与适用证不同,白及主要通过收敛止血,在创面形成保护膜,适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等有明确出血部位者,尤其对黏膜出血(如胃溃疡出血)效果显著;三七则化瘀止血,能促进凝血酶生成,同时活血化瘀,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阻滞兼出血者,如外伤肿痛伴出血,二者常配伍使用,止血而不留瘀。
Q2:白及是否可以长期服用?有哪些副作用?
A:白及一般不建议长期服用,尤其是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因其性寒且黏腻,易损伤脾胃,白及含多糖类成分,过量可能影响消化功能,临床使用需遵医嘱,通常疗程不超过2周,如需长期服用,应搭配健脾和胃的药物(如白术、茯苓)以减少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