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仁,为传统中草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原名石莲子,别名实实子、甜石莲等,系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成熟干燥种子,因其外壳坚硬如石,内含仁肉而得名,主产于我国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湖泊、池塘栽培莲田,秋季采收成熟莲蓬,取出种子,除去果皮,晒干备用,石子仁作为一味药食同源的药材,在中医临床及养生保健中应用广泛,尤以涩肠止泻、养心益肾见长。
从植物形态来看,莲为多年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藕),横生泥中,叶盾状圆形,高出水面,叶柄圆柱形,多刺,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粉红色或白色;雄蕊多数;花托倒圆锥形,海绵质,坚果椭圆形或卵形,果皮坚硬,内含种子1-2粒,即石子仁,种皮厚而坚硬,种仁乳白色,富含淀粉、蛋白质及多种营养成分,其性味归经,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莲子“甘、涩,平,无毒”;《本草经疏》云:“入手少阴、足少阴、阳明经。”其性平,味甘、涩,既能补益,又能固涩,入心、脾、肾三经,兼顾补泻双效,为治疗心肾不交、脾肾亏虚之要药。
石子仁的功效可概括为“养心、益肾、涩肠、止泻”,具体而言:1. 养心安神: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常配伍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如《医方集解》中的“清心莲子饮”即以石莲子为主药,清心火、交心肾,2. 益肾固涩:适用于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带下过多,常与芡实、金樱子、沙苑子同用,增强固肾涩精之效;若治肾虚带下,配伍山药、白术、苍术,健脾祛湿、固摄带脉,3. 涩肠止泻:用于脾肾两虚、肠失固摄之久泻久痢、脱肛,常与肉豆蔻、诃子、补骨脂配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神丸”加减,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石子仁还可用于胃寒呃逆,配伍丁香、柿蒂,降逆止呃。
现代临床中,石子仁常用于治疗多种慢性疾病:1. 消化系统: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表现为久泻不止者,取其涩肠止泻之效,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药,标本兼治,2. 生殖系统:男性遗精、早泄,女性带下过多,属肾虚不固者,用石莲子配伍沙苑子、莲须等,增强固摄作用,3. 神经系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属心肾不交型,以石莲子清心火、益肾阴,配伍黄连、阿胶、鸡子黄等,交通心肾,4. 皮肤科:慢性湿疹、阴部湿痒,取其燥湿止痒之功,外用可研末调敷。
用法用量上,内服煎汤,6-12g,需打碎后入煎,因其外壳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或入丸散剂,每次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石莲子外壳坚硬,打碎时需避免伤及手,可用布包裹后锤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子仁主要含莲心碱、异莲心碱、荷叶碱等生物碱,以及淀粉、蛋白质、多糖、黄酮类成分,其药理作用包括:1. 抗腹泻作用:通过抑制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分泌,延长肠道推进运动,从而缓解腹泻症状,2. 镇静催眠:生物碱成分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改善失眠,3. 抗炎抗氧化:黄酮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对慢性炎症有一定改善作用,4. 免疫调节:多糖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
石子仁性涩,凡实热积滞、便秘者忌用,以免加重腹胀便秘;外感未解、表邪未除者慎用,以免闭门留寇;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以防助热伤阴,石子仁外壳坚硬,打碎时需注意,避免粉尘吸入;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可配伍理气健脾药,如陈皮、砂仁,以防滋腻碍胃。
石子仁基本信息一览表
| 项目 | 内容 |
|--------------|----------------------------------------------------------------------|
| 来源 | 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干燥种子 |
| 性味归经 | 甘、涩,平;归心、脾、肾经 |
| 功效主治 | 养心益肾,涩肠止泻;用于心肾不交失眠、遗精带下、久泻久痢 |
| 用法用量 | 煎汤6-12g,打碎入药;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 注意事项 | 实热便秘、外感未解者忌用;孕妇、阴虚火旺者慎用 |
| 现代主要成分 | 生物碱(莲心碱)、多糖、黄酮类、淀粉、蛋白质 |
| 现代药理作用 | 抗腹泻、镇静催眠、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 |
相关问答FAQs
-
石子仁和莲子仁有什么区别?
答:石子仁(石莲子)与莲子仁(莲子去心后的种仁)来源相同,但加工部位和功效有别,石子仁为莲的成熟干燥种子,未去内种皮,外壳坚硬,性偏涩,长于涩肠止泻、固精止带;莲子仁为莲子的内种皮(莲心)去除后的种仁,性平偏凉,长于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常用于脾虚泄泻、心悸失眠,临床应用需根据病情选择,若需固涩止泻,用石子仁;若需健脾安神,用莲子仁。 -
石子仁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石子仁药性平和,但需辨证使用,一般而言,脾肾两虚所致的久泻、带下、遗精等,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2-4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长期服用需注意:①避免实热、阴虚体质者误用,以免出现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②脾胃虚弱者可配伍健脾理气药,如陈皮、茯苓,防止滋腻碍胃;③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若长期服用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