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蒿图片有何特征?如何通过图片准确识别?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白蒿是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采收者称“茵陈”,秋季花长至花初开时采收者称“蒿子”,是我国传统中草药,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解毒等功效,临床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症,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的关注,白蒿的药用价值与资源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准确识别白蒿的植物特征对于其采收、加工及临床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植物学特征、分布环境、药用价值、图片识别要点及采收加工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相关问答以助理解。

中草药白蒿图片

白蒿的植物学特征与分布环境

白蒿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30-100cm,全株有香气,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多分枝,常呈紫红色或红褐色,表面有纵棱,被白色柔毛,基生叶与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与上部叶具短柄,叶片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丝状线形或线形,长1-3cm,宽0.2-0.5mm,先端尖锐,全缘,两面被白色细柔毛,灰绿色;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密集成复总状花序,球形或卵球形,直径1.5-2mm,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无毛或有少量柔毛,花黄色,管状花,雌花与两性花异株,雌花花柱与花冠等长,两性花花柱较短,先端2叉,瘦果长圆形,长约0.5mm,黄褐色,无冠毛。

白蒿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田埂及河岸滩涂等处,适应性较强,耐旱、耐贫瘠,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生长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春季3-4月出苗,幼苗期叶片柔嫩,为传统“茵陈”采收期;夏季至秋季生长旺盛,8-10月开花结果,此时采收的“蒿子”多药用或提取挥发油。

白蒿的药用价值与现代研究

白蒿的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地上部分,传统中医认为其“茵陈”春季采收者药效最佳,有“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之说,强调采收时期对药效的影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蒿主要含挥发油(如茵陈炔酮、茵陈烯、樟脑等)、黄酮类(如茵陈黄酮、槲皮素等)、有机酸(如绿原酸、咖啡酸等)、香豆素类及多种微量元素,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1. 利胆退黄:能显著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可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及胆结石等疾病;
  2. 保肝降酶:对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酒精所致)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血清转氨酶,促进肝细胞修复;
  3. 抗炎抗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抗炎活性;
  4. 利尿降压:通过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钠排泄,发挥利尿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降血压效果;
  5. 调节免疫: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慢性肝病及肿瘤。

临床常配伍栀子、大黄治疗湿热黄疸(如茵蒿汤),配伍黄芩、连翘治疗湿热疮痒,单用茵陈泡水饮用可预防中暑及消化不良,现代制剂如茵陈蒿汤颗粒、茵陈注射液等,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中草药白蒿图片

白蒿图片识别要点

准确识别白蒿需结合其植株整体形态、茎叶特征、花果结构等关键信息,以下为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识别要点,可通过表格对比清晰区分:

部位 幼苗期(茵陈)特征 花果期(蒿子)特征
植株整体 高5-15cm,基部多分枝,呈丛生状,灰绿色 高30-100cm,茎直立多分枝,上部枝条开展,紫褐色
细嫩,有白色绒毛,易折断 木质化,纵棱明显,被白色柔毛,老茎近无毛
叶片 二回羽状深裂,裂片丝状,长0.5-1.5cm,灰绿色,密被白毛 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长1-3cm,质稍硬,叶缘反卷
花序 未形成或偶见小头状花序,不明显 头状花序球形,直径1.5-2mm,密集成复总状,黄色
气味 清香浓郁,揉搓后有特殊香气 气味较淡,久置后微香

野外识别技巧:白蒿与茵陈(幼苗期)为同一植物不同时期,区别主要在高度和叶片分裂程度;需注意与“青蒿”(菊科黄花蒿)区分,青蒿叶互生,叶片多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宽卵形,头状花序排列为圆锥状,全株气香浓郁,但药用部位与白蒿不同。“艾蒿”叶背灰白色,密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椭圆形,与白蒿花序形态差异明显,可通过叶片排列(艾蒿叶互生,白蒿叶多互生或对生)及花序密度区分。

白蒿的采收、加工与储存

采收时期:分“茵陈”与“蒿子”两种,茵陈于春季幼苗高6-10cm时(春分至清明前后)采收,此时叶片柔嫩,有效成分含量高;蒿子于秋季8-10月花初开时采收,茎叶生长旺盛,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积累丰富。
采收方法:选择晴朗天气,用镰刀或剪刀从植株基部割取地上部分,避免连根挖起,以利资源再生,茵陈需去除老根及杂质,蒿子可保留粗茎,剪去枯枝黄叶。
加工方法:茵陈采后需及时晒干或阴干,避免发霉,以保持灰绿色叶片及清香为佳;蒿子可切段(长约1-2cm),晒干至茎叶易碎,含水量不超过10%。
储存条件: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防潮、防蛀、防变色,储存期以1-2年为佳,超过有效成分易分解。

使用注意事项

  1. 用量控制:内服煎汤,茵陈10-30g,蒿子15-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2.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虚黄发黄者不宜服用(因白蒿性寒,易伤脾胃);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与利胆西药(如熊去氧胆酸)合用时需监测肝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白蒿和茵陈是同一种植物吗?有什么区别?
A1:白蒿和茵陈是同一种植物(菊科茵陈蒿或滨蒿)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生长阶段的称呼,茵陈特指春季3-4月采收的幼苗,植株矮小(高5-15cm),叶片细嫩,多为二回羽状深裂,药效以“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主,是治疗黄疸的要药;而白蒿(或称“蒿子”)通常指秋季8-10月花果期采收的地上部分,植株较高(30-100cm),茎叶稍硬,多用于提取挥发油或治疗湿热疮痒,简单说,“茵陈是幼苗,白蒿是成株”,但药用时需根据功效需求选择采收时期。

中草药白蒿图片

Q2:如何辨别白蒿的真伪?市场上是否有混伪品?
A2:辨别白蒿真伪需结合植物特征:真品白蒿(茵陈蒿/滨蒿)茎多紫红色,叶片丝状线形或线形,头状花序球形,密集成复总状,气清香,常见混伪品有“碱蒿”(叶为宽条形,花序排列疏散,气淡)、“猪毛蒿”(叶裂片较宽,头状花序较小,黄绿色),以及非菊科植物“灰灰菜”(叶互生,菱状卵形,无香气),可通过以下方法区分:①叶片形态:真品白蒿叶裂丝状,混伪品叶片多较宽;②花序排列:真品头状花序密集成团,混伪品多疏散排列;③气味:真品揉搓后有特殊清香,混伪品气微或无香,购买时建议选择正规药店或药材市场,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员。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辽宁中药材批发市场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 上一篇 今天
治白发中草药偏方有效吗?多久能见效?安全吗?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