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归类是指依据药材的来源、性状、功效、炮制方法等特征,将其系统化分类的过程,这一工作既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也是药材生产、流通、应用及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归类有助于规范药材市场、指导临床用药、促进科研创新及产业标准化发展,以下从多维度对中药材归类进行详细阐述。
按药用部位归类
这是最直观、最常用的归类方法,依据药用植物或动物的具体入药部位划分,便于药材的采收、加工及鉴定。
根及根茎类
指药用部位为植物的根或根茎,两者常一并采收,根类药材多呈圆柱形、圆锥形,如黄芪(根)、甘草(根);根茎类药材多呈结节状、块状,如黄连(根茎)、白术(根茎),常见品种还有丹参、板蓝根、麦冬等。
叶类
指药用部位为植物的干燥叶,多呈卵形、披针形,如大青叶(十字花科菘蓝叶)、枇杷叶(蔷薇科枇杷叶),此类药材多具香气或特殊气味,如艾叶(菊科)有浓郁香气。
花类
指药用部位为植物的干燥花或花序,如金银花(忍冬花)、菊花(菊科头状花序)、红花(菊科筒状花),花类药材多娇嫩,易破碎,需干燥保存。
果实与种子类
果实类指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如枸杞子(茄科浆果)、五味子(木兰科聚合果);种子类指成熟种子,如决明子(豆科种子)、酸枣仁(鼠李科种子),部分果实与种子一并入药,如马钱子(马钱科成熟种子)。
全草类
指药用部位为带根或全株植物,如薄荷(唇形科全草)、蒲公英(菊科带根全草)、车前草(车前科全草),此类药材多含茎、叶、花、果等部分,形态多样。
动物类
指来源于动物的全体、部分或分泌物,如蝉蜕(蝉若虫羽化后的壳)、地龙(蚯蚓)、麝香(麝科动物分泌物)、阿胶(驴皮熬制胶块)。
矿物类
指来源于天然矿物的加工品或化石,如朱砂(硫化汞矿石)、石膏(含水硫酸钙)、龙骨(古代哺乳动物化石),此类药材质地坚硬,不易变质。
按自然属性(科属)归类
基于植物分类学或动物分类学的科、属、种进行归类,是药材基源鉴定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明确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差异。
常见科属及代表药材
科属 | 代表药材 | 主要特征 |
---|---|---|
毛茛科 | 黄连、白芍 | 草本,根或根茎入药,多含生物碱(如小檗碱、芍药苷)。 |
十字花科 | 板蓝根、莱菔子 | 草本,多为总状花序,种子或根入药,含芥子苷等成分。 |
豆科 | 黄芪、甘草 | 草本或木本,荚果,根或种子入药,含黄酮、皂苷(如黄芪甲苷、甘草酸)。 |
菊科 | 菊花、蒲公英 | 头状花序,瘦果,全草或花入药,含倍半萜内酯、黄酮等。 |
伞形科 | 当归、白芷 | 草本,复伞形花序,根入药,含挥发油(如藁本内酯)、香豆素类。 |
百合科 | 浙贝母、百合 | 草本,鳞茎入药,含生物碱(如浙贝母碱)、多糖等。 |
按科属归类可解决同名异物问题,如“贝母”在百合科下有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等)、浙贝母(浙贝),两者基源、功效差异显著:川贝母偏润肺止咳,浙贝母偏清热化痰。
按功能主治归类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药材的“四气五味”“归经”及临床功效划分,是临床遣方用药的核心依据。
解表药
发散表邪,治疗感冒、头痛等表证,分辛温解表(如麻黄桂枝,发散风寒)和辛凉解表(如薄荷桑叶,疏散风热)。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高热、疮痈等里热证,分清热泻火(石膏知母)、清热燥湿(黄连黄芩)、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凉血止血(生地玄参)等。
补益药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治疗虚证,分补气(人参黄芪)、补血(当归熟地)、滋阴(麦冬枸杞)、助阳(鹿茸肉苁蓉)。
活血化瘀药
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用于痛经、跌打损伤等,如丹参、川芎、红花。
化痰止咳平喘药
消除痰涎,缓解咳嗽或喘息,分化痰(半夏桔梗)和止咳平喘(杏仁款冬花)。
此类归类直接对应中医辨证论治,如气虚乏力选补气药,实热证选清热药,体现了“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按炮制方法归类
中药材经炮制(加工处理)后,药性、功效或用法可能发生改变,炮制方法也成为归类的依据。
生品与制品
- 生品:直接干燥入药,如生地黄(清热凉血)、生大黄(泻下攻积)。
- 制品:经炮制后改变药性,如熟地黄(生地黄加黄酒蒸制,滋阴补血)、酒大黄(酒蒸后泻下力缓,活血化瘀)。
常用炮制方法及归类
炮制方法 | 代表药材 | 炮制目的及功效变化 |
---|---|---|
酒制 | 当归、川芎 | 引药上行,增强活血作用(酒当归补血活血兼止痛)。 |
醋制 | 元胡、香附 | 引药入肝,增强止痛效果(醋元胡行气止痛力强)。 |
蜜制 | 甘草、枇杷叶 | 增强补中或润肺止咳之效(蜜甘草补脾益气,蜜枇杷叶降气化痰)。 |
炒制 | 炒白术、炒莱菔子 | 缓和药性或增强健胃消食作用(炒白术健脾燥湿,炒莱菔子消食除胀)。 |
炮制归类有助于规范药材用法,如生半夏有毒,多外用;制半夏(姜矾制)降低毒性,内服燥湿化痰。
中药材归类的意义
- 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明确基源和炮制方法,避免混淆(如误用有毒的“防己”与“广防己”),确保药材质量。
- 指导临床用药:按功能归类便于医生辨证选药,如气虚自汗选补气药(黄芪),阴虚盗汗选滋阴药(五味子)。
- 促进产业标准化:按药用部位、科属归类可规范种植、采收及加工流程,推动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实施。
- 推动科研创新:基于科属和化学成分归类,可深入挖掘药材活性物质(如青蒿素从菊科植物青蒿中发现),为新药研发提供方向。
相关问答FAQs
问:中药材归类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中药材归类主要依据四个维度:一是药用部位(如根、叶、花等);二是自然属性(科、属、种,如毛茛科黄连、菊科菊花);三是功能主治(如解表药、补益药,对应中医辨证);四是炮制方法(如生品、酒制品,改变药性),现代药理研究中的化学成分(如含生物碱、黄酮类)也可作为辅助归类依据,但需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
问:为什么同一药材可能有不同的归类方式?
答:同一药材因归类目的不同,可能归属不同类别,例如黄芪,按药用部位属“根及根茎类”,按功能主治属“补气药”,按自然属性属“豆科”,按炮制方法(蜜炙后)属“蜜制黄芪”,这种多维度归类并非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药材特征:药用部位便于采收加工,功能主治指导临床应用,自然属性保障基源准确,炮制方法规范用法用量,需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归类维度。